你的訊息有脽在看? 專家告訴你要雙向互動,他們做了嗎?

看過不少Facebook Marketing (Facebook行銷)的書籍跟網站,都告訴你一個重點,那就是雙向互動,他們都告訴你Facebook的訊息可以如何的快速散佈。美國的行銷市場也告訴你,你一定不能錯過Twitter行銷的魅力,每天有多少又多少的訊息在Twitter網路上流竄 … 猜猜看,結果呢,真的這些訊息到底脽看了呢? Facebook跟 Twitter這些公司到底賺了脽的錢呢?



先看看這篇文章Survey: 71 percent of tweets are ignored,71%的推文是被忽略掉的,也就是十條推文中,只有三條左右的訊息會被回覆 …

有一家叫Sysomos的媒體公司掃描了2009年八月到九月的十二億條推文,71%沒有任何反應,有反應的推文中,6%會被retweet,被retweet中有92%是在第一個小時內發生的。所謂有反應包括Favorite(喜愛)、reply(回答)與retweet(再推),只有透過再推才能夠把訊息再散佈出去。

所以如果沒有在第一個小時之內被「再推」出去,這個推文就永久便成歷史了。

有反應的推文中,有23%有reply(回答),其中85%只有一條回覆,同樣的96.6%是在第一個小時之內被reply的。

所以Twitter的訊息到底是塗到牆上了還是寫到哪裡去了呢? 脽會去注意你的訊息呢? 就算看到了訊息,又有多少比例的人真正閱讀呢? 推完文後為何大部分都只有一條回覆呢? 作者會注意再回文嗎?

Twitter是這樣,那麼Facebook呢?

如果你去看看專家們的Facebook粉絲頁,他們的雙向互動做得如何呢? 很顯然的,許多Facebook專家的粉絲頁也沒有進行雙向互動,反而如網路行銷活動中Facebook粉絲有多少價值?所說的,結果Facebook的塗鴉牆真的變成了下面的模樣 … 貼的亂七八糟的廣告牆,你以為已經把訊息大量的曝光,但卻只是貼在沒人注意的牆上。

可以顯示的是~這類平台其實讓人養成一個習慣: drop & go (丟了文就跑)

「drop & go」在玩的遊戲就是機率問題,就算七成的訊息沒人注意,有三成就夠了,100條訊息中就有30條收到反應了,1000條訊息中就有300條收到反應了 …

但是因為真正去雙向互動則需要更多的成本跟訓練,所以就嚷嚷就好了,脽會去注意啊。

Twitter與Facebook可以快速散佈訊息,沒錯,但是這是當還在熱度上的時候,你不能奢望這些平台能夠幫你多久,當然許多專家也知道  … 所以撈錢的速度也必須加快腳步,不然熱度一過,脽還給錢賺啊?

我們再看看這篇Eighteen People You’re Scared Of on Facebook,哪些人在Facebook上會把人嚇跑的呢?  CNN這篇The 12 most annoying types of Facebookers也談到類似問題,我們把他整理歸納為以下幾類:

(1)自我推銷者

一直在推銷某些商品或是推銷自己,訊息沒有啥建設性、趣味性、啟發性或是知識性,只談自己或是只談自己推薦的東西。

(2)悲情者

每天的訊息都提醒自己要振作起來,每個訊息都有些幽幽的傷感,看多了都可能會心情鬱悶的。

(3)風神者

所謂風神者就是以自己的life style自豪,可能會告訴你許多不存在你的生活圈的事情,比如剛從北極歸來,正在某個五星飯店辦趴,以及整裝準備到非洲打獵,然後晚上可能開著Stradale去兜兜風 …

(4)FB測驗愛好者

幾乎每個Facebook上的測驗都不會錯過,並且喜歡跟你分享,你可能無時無刻都可能接到他的測驗邀請。

(5)無意識碎碎唸者

幾乎所有的瑣事都會在Facebook上看到,目前已經在高鐵站、進入車站上手扶梯、坐到車廂 … check-in 到某某餐廳、吃到好棒的海鮮、愉快的跟朋友聊天、喝醉了正在計程車上 …. (希望不會倒在馬桶上睡覺)

(6)特愛分享者

他會上傳他兒子多可愛的照片、告訴你他家的貓有多討人喜歡 … 昨天買到的菜瓜布多好用、今天看了一本書特棒、推薦他所看過的每個網路文章 … 反正如果你一整天沒事幹的話,他絕對可以滿足你一天無聊的日子啦。

(7)跑趴與夜生活者

每張分享的照片都在狂歡、每張照片不是狂喝猛灌就是吞雲吐霧中、不然就是猛哥辣妹的自拍照片 … 這類的人會讓你覺得自己生活可能太單調了吧。

(8)勵志者

剛好跟上面的完全相反,他會每日幾篇鼓舞人心的文章 … “你不是弱者,只是你沒發現自己的優點” 這些激勵的話經常出現 … 所有的光明面都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如果Facebook早點出現的話,甘地大概就是這類的用戶。

以上這些類型你應該都看過,也許你自己也某種程度屬於某幾種類型,不過比例沒有太高的話還算OK,但是如果重度屬於某個類型就不太妙了 … 這些重度者如果引起別人的不悅,可能就被block而永遠bye bye了!

所以在Twitter、Facebook之類的訊息文中,以上的類型實在太多了,多到網友已經開始有些麻木 … 如果你不是行銷人員,你多久會去看塗鴉牆上的內容? 就算去看了,你會跳過多少內容?

你的訊息到底有脽在看呢? 連專家都作不到的「雙向互動」,你能夠做多久呢?

看著Twitter/Facebook快速的洗版,大家都在「Drop & Go」,大家都希望別人聽,但是願意聽的有多少人呢?

莫名奇妙的,當天的貼文一瞬間已經移動到看不見的盡頭,原本只是想拉近彼此的距離的工具,變成商業用途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行銷人員樂於有這個平台來散佈訊息進行洗腦,但是對於一般普通消費者來說,單純想要利用來與網路上的人互動時,卻需要更多的心力來篩選訊息,真的是有點累人的啦。

在〈你的訊息有脽在看? 專家告訴你要雙向互動,他們做了嗎?〉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