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還是免費? 網路上業者難以面對的難題

本站之前文章”Free 是最好的定價?“中談過定價的問題,說到網路上的服務,總得有人買單支付成本,沒有什麼是真的Free, Free只是商業定價的噱頭,也許精明的消費者可以從中拿到免費午餐,但是如果沒有遵守遊戲規則,可能大家晚餐就沒得吃了 … 社交網路最受歡迎的Facebook是免費的,但是如果沒有人肯去看Facebook上的廣告,或是沒有人會透過Facebook去進行消費,那麼將會是什麼光景? 網路上的獲利模式可說是一門難以掌握的學問 …

這篇文章”Wikipedia Founder Says Apps, Not Paywalls, Could Save the News“也提到類似的問題,維基百科的創辦人Jimmy Wales說,手機付費的行動應用程式可以解決線上新聞的財務問題,他的意思是什麼呢?

他指的是Apple的Mobile Apps機制,使用者可以從手機簡便的下載需要的程式,而手機程式開發者也可以從程式上獲利,同樣的你可以從iTune下載需要的音樂,而音樂創作人也可以從創作上獲利,同樣的你可以從iPad上下載一本書或是文章,而出版者也可以從出版上獲利 … 整個收費的機置的重點在於: 讓付費者很順暢無接縫的把付款動作完成,並獲得他需要的東西

Jimmy Wales的看法跟我們2002年的文章”當感覺不到網路的存在時,網路的商機才剛要開始“的看法也很類似 — 在每個人不自覺的情況下從荷包掏出錢來。

例如PayPal現在要推出遊戲付款機置,讓線上遊戲者不需要停止目前的遊戲而能完成付款,如果線上遊戲的某些付費需要離開電腦,然後到超商去購買遊戲卡,回到電腦輸入認證後才能取得服務的話,也會阻礙許多人付費的意願。

所以Chris Anderson的「免費論」,跟Jimmy Wales的「無縫論」是兩個不太相同的看法,「免費論」認為使用者不會願意對於內容或服務付費,而「無縫論」則認為只要流程順暢的話,使用者不會不願意對於內容或服務付費。

其實上面兩人的看法都對,網路使用者都是在「免費論」與「無縫論」之間游移,並針對於不同的內容或服務,會有不同的主張。

我們先來探討目前一些商業模式:

(1)零元手機模式 — 手機(載具)免費,使用者支付月費與通訊費。

(2)Kindle電子書模式 — Kindle(載具)需要付費,使用者再付費購買需要的電子書。

(3)支付寶模式 — 預先存入定額,需要網上購物時由帳號扣款。

(4)Facebook/Google模式 — 使用者免費,廣告主付費。

(5)付費會員模式 — 需要服務者先付費成為會員。

以上的模式都可能存在,問題不在於使用者願不願意付費,而在於使用什麼方式去「誘發」使用者付費,然後讓使用者在「無感」的情狀下繼續付費,「誘發」並不是說要用「誘騙」的方式,而是引起「消費慾」的方式,而「無感」則是讓使用者順暢的付款。

如Google/Facebook的免費模式只有兩種狀況可以存在,一個是初創,一個是達到經濟規模的用戶,如果初創而無法在錢燒完之前衝到經濟規模的用戶數,只有倒閉一途,達到經濟規模的用戶數後,就能夠以廣告來維持生存,許多網路創業人都在達陣前撲地倒下,也都是沒有思考Jimmy Wales的方式,如果小額付款機制能夠順暢運作,也許可以救活許多已經DOA (Dead On Arrival 到院前死亡,連急救的機會都沒有)的小型網路創業者 … 『已經提供這麼多免費服務,何時才能獲利呢?』這是小型網路創業者作夢都會問的問題。

以上還不是嚴僅的研究,只是提供Jimmy Wales的看法給大家參考,如果你有更好的看法,歡迎提供給大家囉。

在〈付費還是免費? 網路上業者難以面對的難題〉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