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經常在馬路上看到: 世界末日來了,也有很多人曾經說過: 網路社群已經死亡,知名歌手Prince也說: The Internet is Over,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也恨不得網路趕快去死(Rupert Murdoch 考慮將封鎖 Google),但是現在有位老兄也開始說: The Web is Dead,他就是Chris Anderson,Wired的主編以及長尾理論的發表人,為什麼網路界的大老也有如此說法呢? 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
Chris Anderson說The Web is Dead的意思是,單純網站的流量已經逐步降低(如下圖)
但其他各種流量仍然持續增加,所以說: “The Web Is Dead. Long Live the Internet.” 網站已死,網際網路長存。
當然也有很多文章不認為如此,如NYtimes的”Is the Web Dying? It Doesn’t Look That Way“、TechCrunch的”Wired Declares The Web Is Dead—Don’t Pull Out The Coffin Just Yet” …
NYtimes的NICK BILTON認為資料數據有錯誤,TechCrunch的Erick Schonfeld也認為Wired的資料引用有錯誤,大多認為雖然單純網站的流量有被其他類型稀釋,但是還是呈現成長。
其實不管如何,其實以上的兩種論調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Chris Anderson說The Web is Dead的論點是「以個人電腦與瀏覽軟體為主體」的網路活動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也就是大家用另外的方式活在網路上 — 網路應用軟體 (Web Apps),並且已經從「閱讀」轉變成「觀賞」,也就是網路活動已經成為生活一部份。
也就是”當感覺不到網路的存在時,網路的商機才剛要開始“說過的,上網設備的改變以後,『感覺不到網路的存在、虛實難辨』之時,網路才真正起飛 …
所以Chris Anderson其實不算危言聳聽,以後更多的網路活動都不會是坐在電腦前面進行的,當然Web的流量會降低。
現在來說The Web is NOT Dead Yet. 但是企業應該在行動行銷上多多思考,不要等到Web都沒有流量時,那個時候就太晚了。
網站不死,不同網路瀏覽管道界線只會逐漸模糊
Wired雜誌總編輯Chris Anderson,在九月份封面故事中強調網站已死,藉由瀏覽器運作的HTML流量占比逐漸下降,而被點對點計算(Peer-to-Peer,P2P)、影片、及其他不以瀏覽器為基礎的應用程式等取代。這篇文章一出爐,馬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整理如下。
Anderson 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來自以下由Cisco思科所提供的資料,從圖表中可清楚看到,近十年來以瀏覽器為基礎的網站流量比例逐年下降至23%,P2P及影片流量最新占比分別有23%和51%,Anderson認為由於iPhone及Android手機等新平台的興起,更多時候用戶會選擇以應用程式來消費資訊,而非傳統的網頁瀏覽器。其實Anderson的論點並沒有錯,但若是因為這樣就認為網站將走向衰亡,卻又太過武斷。
首先,這張圖表是以比例來作圖,表示網站瀏覽器流量其實可能是正向成長,事實上,boingboing報導中指出,根據Cisco的資料,網站瀏覽器的流量在1995和2006年之間,從每月10TB(tegabute,兆位元組)增加至1EB(exabyte,等同1百萬TB),接著又於今年成長至 7EB,因此網站瀏覽器的流量絕對是蓬勃發展中,毫無衰退之跡象。
再者,根據TechCrunch的確認,發現Anderson並未將YouTube及Hulu等線上影片納入網站瀏覽器的定義中,但實際上其實有相當多用戶,目前仍透過瀏覽器觀看,如果把這個部分重新定義的話,相信網站瀏覽器的占比並不會逐年減低。此外,影片所占的頻寬比一般網頁要大得多,因此單以流量來看其實並不公平,更不能因此導向網站將死的結論。
最後,如同GigaOM所分析,許多的應用程式其實和瀏覽器一樣,都運用了HTTP及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一種軟體架構風格)等網站技術,從某些層面來說,幾乎就等同於是單獨應用的小型瀏覽器,而HTML5的潛力也,使得開發者能創造出幾乎就像是應用程式的網站,可想而知未來應用程式和網站間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又何來所謂網站將死的說法呢。
毫無疑問地,消費者將有越來越多不同選擇來與網路連結,但上網人口和及需求的增加,使得不論哪一種管道的流量都是逐年成長,因此界線只會越來越模糊,但網站是不會死的。
Google副總劉允:未來網路世界,創造性破壞成常態
Google全球副總裁劉允在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未來的網路世界,將會常態出現創造性破壞,網路業者可以選擇忽視,也可以選擇積極跟進。劉允指出,歷史上累積5千萬規模用戶的產業,電話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網路用了4年、Facebook只用了2年,網路消費也是呈現這樣的爆炸趨勢,2004年,由網路產生的消費額單月只有2千萬美元,今天已到達42億美元,而且沒有停緩的跡象,配合網路連線速度提升和雲端發展,無論何時何地、利用各種終端裝置,都可以隨時連線上網,網路終端智慧將是未來網路發展的一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