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的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服務,已經是業界耳熟能詳的了,但是Amazon零售部門的系統,其實跟一般傳統企業一樣,都是疊床架屋 … 這句話形容得再貼切不過了。因為不同年代,都可能開發一點東西,等經過幾十年才會發現,竟然每個都長得不一樣,甚至於要整合在一起都必須傷透腦筋 …
這篇”Drinking Its Own Champagne – Amazon Moves Its Own Enterprise to the Cloud“描述了 Amazon 喝了自己釀的香檳 … 終於自己也飛上雲端了。
文章提到: For the past four years, Amazon IT has been working toward a move to the cloud. 亞馬遜花了四年的時間,才成功的轉移到雲端。
連對於雲端這麼熟悉的Amazon,都需要四年才把自己的老舊系統轉到雲端運算,其他的公司應該會花更多時間吧,他們的經驗內容在 SearchCloudComputing.com上面可以看到。
Jen Boden是Amazon的 IT Director,他的主要任務是對內而非對外,他所面對的是傳統的辦公室系統,Microsoft PC Desktop、Oracle E-Business Suite Financials軟體、Appian BPM軟體、 BMC系統管理軟體 …
她說沒有人要求他們把系統搬到雲端,她原本可以不這麼做的,但是為了後續的優點,如降低成本、增加彈性與穩定度 … 只好硬著頭皮花上幾您的時間來進行。
在整個計畫中虛擬化(Virtualization)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謂虛擬化(Virtualization)就是創造出不是真的,但是功能一樣的東西,我們最常碰到的例子就是硬碟了,我們把一顆硬碟切成兩顆C跟D,但是實體上只是一顆,這就是最基本的虛擬化(Virtualization)。
什麼東西可以虛擬? 就 IT來說,頻寬可以虛擬,作業系統可以虛擬,伺服器可以虛擬,儲存設備可以虛擬,應用程式可以虛擬,硬體也可以虛擬。
目前他們轉移到自家的AWS後,開始自行發展簡單的應用,比較複雜的就留到最後,例如財務系統。這個計畫開始於一年前,整個計畫預計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她說雲端最需要注意的是安全跟相容性,因此是在AWS推出Virtual Private Cloud (VPC) 後才進行最重要部分的轉移。這個私有雲的建立才能確保公司資料的安全性,剛好透過這個私有雲,也協助Amazon完成安全性的稽核。
但是最重要的是: But in the end, it’s the people that make it all come together.
還是必須由人來管理操作,所有還是必須有適合的人來進行。
因此轉移到雲端難不難,相信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境界,但是一但成功踏上雲端之路,就如同Jen Boden一樣,可以翹著二郎腿,好好的喝喝香檳了。
台灣雲端產業聯盟 先推測試中心
雲端服務的商業模式還在雲深不知處,在此之前,本地的雲端業者先推測試中心,確保服務和應用可以在硬體架構上運行。
成軍四個月的「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今(7)日召開會員大會。中華電信董事長、也是聯盟會長呂學錦表示,已陸續展開未來工作的策略規劃及目標的訂定。現階段的進度是提供聯盟會員一個開發雲端系統及雲端應用服務所需的測試平台(Test Bed),及展示成果的實體展示場域(Demo Site)。在測試平台的部分,中華電信已經確定在七月底前提供127台伺服器,英葉達則會在九月份提供100台伺服器,以及相關網路架構的IaaS。
呂學錦表示,歡迎聯盟成員共襄盛舉,不限測試平台和實體展示場域的數量規模。
除了測試中心的進度之外,該聯盟也在今日宣佈成立四個工作小組:包括了負責雲端系統產業國內技術盤點及雲端系統規格制定的「雲端系統組」;催生國內示範性雲端應用服務的「雲端服務組」;分享各國資料中心的環保要求及安規標準及法令限制的「法規標準組」;以及推動國際與兩岸交流合作的「合作推廣組」。聯盟未來將鼓勵聯盟會員進行實質合作計畫,方式包括了聯合業界科專及成立雲端應用服務SIG。
在底層到服務通包的雲端架構之下,過去各據山頭的資通訊業者,意識到了難以單憑一己之力就拿下市場。因此從去年以降,業者就開始發揮團結力量大的精神找尋盟友。舉例而言,就連家大業大的微軟,也和國內的伺服器代工廠商合作;IBM則拉攏國內的獨立軟體開發商等。
本地業者不讓外商搶盡風采。包括了中華電信、英業達、緯創、台灣固網等八十家的業者,合組了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計畫推動IaaS、PaaS、SaaS三類雲端服務產業發展,讓台灣成為雲端服務方案輸出國。政府則會在未來5年內投入約新台幣240億元來發展雲端運算產業。
http://www.zdnet.com.tw/news/hardware/0,2000085676,20146498,00.htm
Novell:資料中心虛擬化問題下半年浮現
Novell表示,企業用戶和政府單位都開始大張旗鼓整併資料中心,以迎接雲端時代來臨。然而虛擬化所遭逢的挑戰,恐怕是前者始料未及。
Novell大型客戶事業資深業務經理李逸凡今(7)日表示,近月來和某一政府單位接觸的經驗,發現光是轉移(migrate)30台伺服器上的應用,就花去了兩到三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即便是包括了VMWare和微軟Hyper-V,都有提供線上轉移虛擬機器的技術,也不代表用戶真的就能夠無縫和無痛整合伺服器。
「關鍵在於用戶還欠缺標準的程序(SOP),沒有經驗可以傳承,告訴用戶應該要怎麼做,」李逸凡說。
李逸凡表示,雖然假以時日,SOP會建立起來。但是由於企業用戶的應用多不勝數,因此短時間之內,資料中心的虛擬化還是不會如市場想像中的順遂。再者,以大型企業動輒成千上萬台的伺服器數量來看,整併功夫不可小覷。
「按照現在大家都在投資部署,開始整併的進度來看,問題會在下半年浮現,」他說。另外一個推算時間點的依據,也在於政府預計在後(2012)年以前,完成行政院、研考會、經建會等六個機關共構機房的規劃,打造政府雲端運算。
「如期完成的可能性恐怕不高,」李逸凡說。
虛擬化是存在已久的技術,近年來沸沸揚揚的原因,即在於前者已經從早期的大型主機下放到了x86伺服器。居功厥偉者就是VMWare。
時勢造英雄,在不景氣的情況下,用戶為了撙節硬體和用電成本,陸續讓VMWare從測試機器進駐到了實際的運作伺服器。只不過和歐美等地相比,台灣用戶對虛擬化的接受程度還是不夠高,大約在三成以下。
看待用戶即將遭逢的問題,Novell的建議是在轉移之前先做好評估的準備工作。規劃出哪些應用確實要搬移到虛擬機器上面、虛擬機器所需要的硬體和網路資源,乃至於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回收成本。李逸凡指出,台灣已經有用戶開始和該公司洽談,採用虛擬化的評估服務。
http://www.zdnet.com.tw/news/hardware/0,2000085676,2014649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