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hable上的文章說到”The Internet Is Over“,音樂才子Prince說: “The Internet’s completely over,” he said. “I don’t see why I should give my new music to iTunes or anyone else. They won’t pay me an advance for it, and then they get angry when they can’t get it.” 他說,我看不出來為何要把音樂放到網路上,因為從網路上,我根本賺不到錢,但是當使用者找不到時,可能更會怒氣沖沖 …. 聽起來還蠻有道理的樣子
到底網路是否如這位音樂才子Prince所說的呢?
Prince曾經於2007年控告YouTube,並且他也拒絕將音樂放在iTunes跟eMusic,更誇張的是你不必想要找他的官方網站,因為沒有 ….
他說就像MTV,曾經紅遍各地,但是還不是會過時,網路也是一樣 ….
他的新專輯20TEN,將在七月十日將在歐洲隨著雜誌免費贈送共兩百五十萬份,也就是跟雜誌搭配,買雜誌送CD啦。
「網路已死」是蠻聳動的說法,事實上呢?
其實Prince的思考模式並沒有錯,網路並不能讓他賺到錢,這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實。
如果仔細想想,網路讓誰賺到錢呢? 哪個音樂人因為網路賺到錢? 哪個小說家因為網路賺到錢? 哪個部落客因為網路賺到錢?
應該可以說,沒有哪個音樂人、小說家、部落客「直接」由網路賺到錢,就算其他行業,由網路賺到錢的應該也是很小的比率。
如我們以前說的”網路行銷的迷思 : 網路行銷是救命仙丹“: 網路行銷跟其他行銷的本質相同,只是媒介的不同。網路行銷只是通路的延伸,實體世界賣不出名堂的東西,你無法期待在網路上能夠賣得嚇嚇叫 …
網路只是一個媒介,累積可以賺錢能量的方式之一,林育群從網路出名,但是真正賺錢還是要在實體世界上賺,網路只是讓他集氣,讓他被全世界看到。
所以,已經是世界知名的Prince當然認為「The Internet is Over」,因為他不需要在網路上讓大家知道。
所以如果你的企業在網路上行銷,而埋怨不能在網路上賺錢,應該想想,如果你的產品在實體店面上,有競爭力嗎? 如果有的話,應該只是網路行銷方法不對,如果實體世界沒有競爭力的話,不可能到網路上會脫胎換骨的。
所以網路對於素人來說,是個出發的好管道,對於已經很出名的人來說,網路只是一個「個人媒體」,不管是素人還是名人,想賺錢還是必須跟實體世界搭上才有辦法。
是啊~~
網路根本不能寄望它能賺錢
搞半天只是在ㄅㄨㄚ感情
粉絲一堆有鳥用
沒人會掏錢的啦
都是來A好康的
還是到街上叫賣實在些 XD
「無緣社會」這個新名稱,最近在日本媒體引起廣泛討論。所謂無緣,不光是沒朋友的「無社緣」,還有不下少數的人與家庭關係疏離甚至崩壞(無血緣)、與家鄉關係隔離斷絕(無地緣)。
台灣的血緣、社緣、地緣土崩瓦解,日本也開始出現「無緣化」的趨勢。為何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無緣?
台灣每戶家庭的人數逐年減少,去年首度跌破三人,每十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一人獨戶比例突破一成,其中女性尤其孤單。
台灣有三百萬家庭的戶長是女性,八年成長三成。台灣女性平均壽命八二.五歲,比男性多六.六歲。日本六十五歲以上女性,五五%沒有另一半,八十歲以上的女性人數是男性的兩倍,且超過八成是單身一人。愈老,愈孤獨。
自嘲是「資深敗犬」的東大教授上野千鶴子,在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中說:「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與其擔心孤獨終老,上野建議不如從現在起,就從住居、人際關係、理財規劃和醫療照護等方面,提早規劃自己的老後生活。
不只台灣,日本也開始出現類似的趨勢。
日本老人與家人同住比例從八○年代的七成降至四成。獨居老人死在家中久無人知的人數,十年來增加一.二倍。去年甚至有三萬兩千名死者身分不明,無人認屍,突顯家庭關係的疏離。
不婚不生和單親家庭的比例也逐年升高。目前日本有一六%男性和七%女性終身未婚,預估二○三○年,這比例將升高至三分之一及四分之一。
員工與同事和公司的關係,也趨向無緣化。日本年輕人還有「便當男」現象,上班為了省錢與健康,自己帶便當,默默在位子上吃,鮮少跟同事互動。下班跟網友比跟家人親,每天在網路上聊天卻從未謀面,人際關係變得輕易而淺薄。
日本「終身雇用制」瓦解,跳槽頻繁,七成年輕人工作不到三年就換公司。而派遣員工五年來成長七六%,員工與公司只剩短期契約關係。
此外,鄉村人口不斷往城市集中,造就日本總人口的二七%,一共三千四百萬人口住在東京,成為全球第一大超級城市,地方只剩老人與小孩,鄉鎮沒落,商圈消失。「故鄉」的概念愈趨淡薄。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17/122/27msl.html
百年老餅鋪郭元益 變億萬喜餅王
百年老店要跟得上時代腳步轉型,已經非常不容易;轉型後能坐上這市場的龍頭寶座歷久不衰,更難。郭元益食品是其中一朵奇葩。
從一八六七年,在路邊一根扁擔挑著白花豆沙餡餅叫賣,到今日年營業額十幾億元的喜餅王國,郭元益食品跳脫了名產店的角色,成為台灣一家具代表性的連鎖店企業。
郭元益可能不是台灣最好吃的喜餅,或最別致的包裝,但的的確確是多數顧客最埋單的商品。不再以繼承人的意見為唯一意見,關鍵的貢獻在經營團隊的火車頭——企劃部的精準策略,搭配上同業間唯一內部設置的商品設計部,在每一次激戰關頭,以貼近最多數需求的產品區隔、劃新市場的包裝,奪得市場龍頭寶座。
例如二○○二年的「黃金」,是市場上第一個「層盒」(編按:兩層以上的盒子交疊)設計;接續的「珍珠」,也創留置性設計(喜餅吃完了以後有別針、髮簪等飾物可留下來用)之先河,屢創銷售顛峰。
為什麼一家喜餅店的內部設計人員,竟然可以比獨立專業的包裝設計公司,還要領先、獨創?這是因為有企劃部門的同仁,在背後以市場調查結論撐腰。
企劃部經理葛文誠說,他們每年都重新定義喜餅的意義。例如長銷八年、銷售額占喜餅營業額近三○%的超熱賣「黃金」系列,就是在動腦會議上,以「送喜餅就是要做面子」這個年度意義下,推展開來豐盛、體面的構想,進而形成最好是多層、金光閃閃的具體設計。
「珍珠」系列,則為當年定義喜餅是「掌上明珠」出嫁的禮物。除了用色柔美、運用珍珠元素之外,也發展出「明珠配明珠」的想法,附上真的可以用的珍珠別針,這款劃新市場的設計,於是大賣。
此外,每年農曆年後和暑假前的兩個活動空檔,他都會將企劃部同仁「趕出去」。帶回精確的質、量化數據:包括進門顧客臉上是什麼表情、眼神先看哪、先坐或站、與門市人員誰先開口、同行者有誰、第一個問的是什麼問題,都要仔細記錄統計。
二○○四年曾經在同業眼中莫名其妙大賣的「華胭」系列,就是直接受惠於此種嚴謹的行銷調查。
「華胭」的外形是推出已久的大型平盒,偏中式、大紅色調,在市場內一陣歐風、繁複盒形的做法中,顯得有點逆向而行。葛文誠說,當大家都以為喜餅幾乎是年輕的新人下決策,依父母意見者應已退居一成不到時,在當年的調查中,卻顯示有三成之高。快速切入這塊被遺忘的市場,以長輩較偏愛的紅色系、量看起來多的盒形設計,成功取下當時郭元益喜餅中高達三成的銷售量。
郭元益食品總經理特別助理李建宏說,希望未來這家老店,不只是喜餅店,而是兼容各種產品與生活形態的生活提案者。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01/116/28h5p.html
自動引用通知: 網路已死? The Web is Dead ? « 網路誌 :: 數位‧網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