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Disposable? 中文可以翻譯成「可拋棄式的」、「一次性的」,例如「可拋棄式的隱形眼鏡」、「一次性的免洗內褲」 … 等等。意思就是這些東西是沒有保存價值的,使用一次以後就可以丟棄了。
現在因為網路的因素,滿坑滿谷的訊息充斥,也都是一些Disposable Information (可拋棄式的訊息),可以看完後隨時丟棄,因為他沒有留在腦中的價值。
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是什麼呢?
這個危機就是因為網路太方便了,想要什麼樣的知識可以隨時上網,所以許多人都不打算把這些知識(或訊息)留在腦中,所以學校需要交報告談談關於2000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沒問題啊 … 兩三下就搞定了一篇,花個幾十分鐘瀏覽後,就可以上台報告了,報告結束後 … 當然就全忘了,因為把他歸類是「可拋棄式的知識」。
就如John Varley的科幻小說”Rolling Thunder“,人類可以植入Google brain,隨時都可以把Google的資料瞬間的抓到腦袋中 … 到那個時候,到底這些資料是我的嗎? 會存在腦中多久? 還是抓完後就又還給Google了?
如果你需要在CentOS上安裝dns server,忘了如何下指令? 沒關係,上網Google一下,馬上可以找到安裝跟設定的指令,照著打入執行後 … 就搞定了dns server。然後幾分鐘後又忘記了,等下次需要時再來Google就好了,因為他又是屬於「可拋棄式的知識」。
有時不是因為不想記住,只是因為需要記住的東西太多,如果一個工程師需要寫Java、Javascript、PHP、C++、Python … 然後又需要設定Windows、FreeBSD、Solaris、CentOS … 又需要測試各種工具、又需要跑各種平台 … 很多他認為次要的知識就會變成「可拋棄式的知識」,但有時是不得已的,因為腦筋根本記不住的。
同樣的,許多程式指令不必記住,許多計算公式也不必記住,許多數字也不必記住,許多許多常識都可以不必記住 … 因為上網查就有。
當你的可拋棄式的知識慢慢累積以後,如果你沒有網路時,你就變成一個廢人,你只是一個會找資料的Robot … 記不住語法怎麼寫程式? 記不住指令怎麼操作系統? 當沒有網路可以查 … 啥都不必做了。
另外一個「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是屬於創造性的喪失,有些原創性是必須許多基本概念的累積以後,突然集合起來而迸出火花而來的。但是如果你的許多知識都是「可拋棄式的知識」,那麼許多東西就不會被激發出來,因為你的腦筋中沒有素材,這些素材的來源,許多都可能是屬於「可拋棄式的知識」,因為你的腦筋沒有收藏這些「可拋棄式的知識」,因此你無法創作出新的內容出來。
另外一個「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是,這些知識或訊息,真的是「可拋棄式的」,但是因為Web 2.0的關係,而被一個人、兩個人 … 不斷的在網路上被複製,你也許可以挖出早期RedHat的使用手冊,當然不是指哪些是「可拋棄式的知識」,而是許多被很少人或根本沒有人使用的訊息,就這樣的,在網路上被複製上千萬份 … 維持這些資料Online需要什麼? 當然需要資源! 這些資源就包括: 電力、空間 …
也許某個人在多年前寫個無聊到極點的日記,剛好這個日記寫了十年,十年後自己也忘了放在哪裡,而剛好存放的地方的人,也忘記了這些資料到底該不該刪除 … 這些無聊的資料就被Archive起來了,也許Archive個上百年也不再會有人把它拿出來,也許事後發現,這個寫無聊日記的人,剛好是某某有名人士的阿公,也許這個寫無聊日記的人,就永遠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誰 … 這類的「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就是屬於資源的浪費,這些浪費會排擠其他需要資源的分配。
所以什麼是「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就是不應該是「可拋棄式的知識」,但是卻都被大家當成「可拋棄式的知識」,而沒有真正的進入大腦中,而某些真的「可拋棄式的知識」,卻被大家忘記該刪除,而代代相傳的留下來,持續的浪費資源。
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很無耐,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很無耐、無法解決,所以更是危機,而更大的危機是 … 大家都不太認為他是危機 …
到底「可拋棄式的知識危機」是不是危機?也許等它真的毀滅了人類的創造力,或者毀滅了人類的資源,那個時候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危機了。
2011/07/15 11:32:01
搜尋引擎取代了我們記憶?
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50562,00.htm
一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谷歌與其他搜尋引擎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處理與保留資訊的方式。
這項研究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Betsy Sparrow所進行,並且刊載在科學 (Science)雜誌中,標題名為「谷歌對記憶的影響:隨手可得的資訊所帶來的後果」(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在該篇文章中,Sparrow舉案例說明我們現在不會記住事物,只會保留如何尋找資訊的知識,在有需要時進行搜尋。換句話說,整個網際網路已經變成心理學家所謂的「交換記憶(transactive memory)」的最大範例。
這項研究進行了一些測試,參與者會被問到一連串困難的瑣碎問題,隨後會立即測試他們對於彩色編碼文字的反應時間。這些參與者對一些文字如「Google」與「Yahoo」的反應時間短很多,這表示搜尋引擎已經被處理為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式。
然後,這些瑣碎的問題會被改寫為句子,讓參與者相信這些句子稍後會再度出現時(就像儲存的搜尋結果一樣)進行記憶的測試,以及讓他們認為句子稍後不會再出現時進行記憶測試。當他們認為稍後會再看到這些句子時,記憶就會變的差很多。
接下來,參與者會再度觀看相同的瑣碎句子,它們會被存在特殊的地方或遭到刪除,事實再度證明遭到刪除的句子會有較高的記憶率。最後,參與者比較能記住資訊存放的資料夾,而非資訊本身。
這項研究的意義仍在探究中。但是它對教學與訓練領域將會帶來很大的應用。
坦白說,在谷歌的數十億位訪客當中,當他們知道這個搜尋龍頭會替我們保留記錄時,誰敢說他們從不會忽略該記憶的事物?(例如方向、電話、重要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