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將發展「物聯網」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IBM和Cisco也積極在中國推動智慧城市計畫,在交通、安全、醫療、政府等領域,「物聯網」的理想情境正一步步實現。拓墣產業研究所更指出,2010年中國物聯網應用市場近2千億人民幣規模,2015更將成長至7,500億人民幣。只是「物聯網」話題炒得沸沸揚揚,究竟是由口號建構出來的海市蜃樓,還是值得奮力勇探的新金山?中國又為何對「物聯網」情有獨鍾?
投入物聯網研發超過10年的「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總裁王晶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正面臨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增加、服務產業發展停滯等現象,而發展「物聯網」正好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特別「物聯網」在消費和服務領域的應用,可大幅減少物流和消費成本。她以該公司與中國移動共同推出的「電子憑證」服務為例:如送禮者在網路上訂購月餅,收禮者透過傳遞到手機中的月餅電子憑證,即可到指定店家領取最新鮮的月餅。此一應用改變了傳統金錢支付模式以及實體月餅的配送流程。因此,王晶認為:「物聯網不是概念、不是炒作,是未來的科技革命創新!」
中國物聯網應用市場規模
Source:國脈互聯;拓墣產業研究所整理,2010/04
輔助城市管理 需求孔急
拓墣產業研究所指出,中國城市化速度居全球之冠,2010年共236個城市人口逾50萬人,2025年將再增107個。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交通壅堵、食品安全問題爆發、醫療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公共衛生事件、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就業壓力等城市問題都將趨於嚴重。諸如三鹿奶粉事件、鹽城水污染事件、H1N1流感爆發、汶川大地震、山西襄汾尾礦庫潰壩等事件,都讓政府機關單位不得不開始重視都市規劃、交通管理、公共政策宣導、安全監管等城市管理議題。以「物聯網」作為城市管理的輔助手段,確實有其迫切性。
加上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外國投資、消費需求趨緩和第三級產業急需推升動力等問題浮現,也使得中國認為必須搶在世界各國之前,率先掌握「物聯網」的技術核心、打造相關產業鏈,才能避免中國中長期經濟繼續處於受制外資的被動窘境。而中國龐大驚人的消費應用市場,也正好成為「物聯網」發展的最佳實驗基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廣州、武漢、青島、揚州、深圳在內的「十大無線城市」建設,也宣告「物聯網」在中國已是「現在進行式」,不再是政令宣導式的口號。
電子憑證應用 商機亮眼
雖然中國政府與各都市紛紛表示要發展「物聯網」產業,但對於諸多有心投入相關領域的業者來說,找出「物聯網」真正的牛肉究竟在哪裡,恐怕才是當務之急。拓墣認為,新大陸集團在中國的發展經驗,或許可提供台廠作為參考借鏡。
新大陸集團將物聯網產業鏈區分為「運營服務」、「應用系統」、「傳輸」以及「感知與識別」四大產業環節,在條碼識別、RFID和溫度感測類產品布局完整後,則開始切入應用系統建置工作。例如在台灣稱為生產履歷的「動物溯源系統」,新大陸集團就積極成為中國農業部的合作夥伴,其「智能識讀設備」在中國的市占率就高達70%。
在「運營服務」部分,新大陸集團則和中國移動合作首創「電子憑證」服務,如同前述之「電子票券」模式,一切的交易支付動作都在網路上進行,消費者憑藉著代表交易訂單/票券的手機簡訊,即可進行入場(如演唱會、電影)或提領貨品等程序。而北京移動用戶使用特定查詢服務5次,即可免費獲得麥當勞套餐電子兌換券,同樣是新大陸集團「電子憑證」的創新應用。相關應用還包括紅利兌換、電子折扣、自助報到、訪客管理、會議簽到等服務的「電子憑證」開發三年以來,交易金額已超過20億人民幣,2009年交易人次已超過1億。
系統整合方案 優勢加倍
拓墣分析,新大陸集團的營運策略發展,某種程度上也與中國社會的現況緊緊相扣。例如2006年山西省曾發生大批疫苗暴露於高溫環境後變質,導致近百名兒童接種後產生致死、致殘等程度不一的後遺症,新大陸集團便研發出運用RFID溫度感測器,進行疫苗運送全程溫度監控的「冷鏈物流」服務;除了溫度監控設備外,控管平台系統也是該項服務的重點。拓墣認為,對於有意跨足物聯網產業的廠商而言,除了應掌握演算、晶片、嵌入式軟體、無線通信或電子支付等核心技術外,了解應用行業特性並提供「系統整合」解決方案,才是提升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
新大陸集團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閻蔚中表示,其實台灣在物聯網研發上已具備一定的基礎,部分業者也擁有相當獨到的RFID傳感技術,但台灣沒有足夠的市場進行技術測試。因此中國市場可作為台商的物聯網發展基地,雙方技術互通有無,共同將物聯網產業的餅做大。
拓墣指出,物聯網應用範圍橫跨醫療、交通、電力、安防、環境、物流、金融等領域,中國雖然有國家政策加持,但系統整合、應用模組架構與平台規劃所需之軟體技術,仍需要具有規劃與營運經驗的外資企業介入協助。台灣的醫療e化與智慧交通系統(ITS)技術導入,均起步早於中國逾10年,台北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經驗亦領先約5年的光景。憑藉台灣的資通訊技術實力與應用管理的經驗優勢,可望以軟帶硬的方式,讓設備業者搭配技術規劃單位作整套輸出,切入中國物聯網應用市場。
【關於新大陸科技集團】
新大陸科技集團,是以電子資訊為支柱產業,以環保科技為優勢產業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其龍頭企業新大陸電腦公司200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代碼000997),公司致力成為基於網路的電子資訊識別、電子支付、移動與交通IT運營支撐的設備和服務提供者。新大陸集團自成立以來堅持科技創新,具有把握市場機遇和科研成果快速商品化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相關產業鏈和競爭優勢。
新大陸科技集團在二維條碼和環保紫外線及臭氧等相關技術領域,皆處於國際同行先進水準;在晶片技術、金融電子支付、數位電視相關技術皆屬國內同行領先或先進水準;同時,在移動通信支撐網及高速公路資訊化、政府政務及財稅資訊化、動物產品安全資訊化服務和基於移動通信網路的電子憑證等行業資訊化應用方面,新大陸作為行業專家在業內扮演重要角色。
物聯網是一套讓真實世界中的任何物體隨時連結的網絡,透過網際網路技術讓各種實體物件、自動化裝置彼此溝通和交換資訊。運用技術包括各種有線、無線通訊技術、感知、儲存、嵌入式系統等。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0529
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讓真實世界的任何物體可以隨時和其他物體溝通,透過現有的網際網路技術串連起各種實體物件,讓他們彼此可以交換資訊,達到控制和通訊的目的。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企業網路和RFID部門首席Gerald Santucci表示,物聯網是繼WWW網際網路、行動網際網路(Mobile Internet)之後的第三代網路架構。
物聯網概念源自美國麻省理工的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時,Auto-ID研究中心希望能發明一個能讓電腦與各種物件連結的網絡,但是到了2003年時,該中心研究人員發現真正的目標是要發明一個讓任何物件可以彼此互相連結的網絡,也就是物聯網。
Auto-ID研究中心設計的物聯網涵蓋了幾類技術,包括支援的硬體、網絡軟體和通訊協定、以及一套各種電腦通用的物體描述語言。透過這些技術,Auto-ID研究中心希望讓現有的網際網路可以增加物品追蹤和物品分享資訊的能力。2003年時,最可能實現物聯網計畫的技術是RFID標籤技術。
2005年1月,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Wal-Mart與美國國防部強制要求所有上下游往來廠商必需使用RFID標籤來追蹤貨品配送過程,這是首次大規模地運用RFID來建立物聯網,透過網際網路可以隨時追蹤所有配送物品的狀態,RFID技術讓物聯網更為可行。
技術 整合感測元件和智慧管理技術
不過,RFID不是打造物聯網的唯一技術,國際電信聯盟(ITU)也在2005年提出一套更大規模的物聯網打造方法,整合結合感測元件和智慧型管理技術,包括識別用的標籤物件、偵測感覺訊號的感測器和無線感測網絡、負責思考的嵌入式系統,以及縮小裝置體積的奈米技術。ITU這份物聯網報告書也成為各國發展物聯網的重要參考範本。
2008年,Cisco、Ericsson 、Intel、SAP、德州儀器等53個跨國大企業聯合成立IPSO聯盟,聯手建置智慧型物件的網際網路協定,為物聯網建立通訊標準,例如採用IPv6協定。隔年連Google和富士通也加入聯盟。
國際知名商業顧問公司SRI將物聯網相關技術歸納成2大類,第一類是打造物聯網元件的技術,包括電子通訊介面和協定、微控制系統、無線通訊技術、RFID技術、能源補充技術、感測器、動作器、定位技術以及各種軟體。
第二類物聯網技術是讓物件彼此溝通的協同技術,包括地理資訊標籤、生物認證、機器人、機器視覺、擴增實境、親臨實境(Telepresence)、個人黑箱與生活記錄器、觸控介面、潔淨科技等技術。
發展 網際網路2020年成為物聯網
全世界目前有150億個上網電腦裝置以及10億個可上網手機,美國分析機構Gartner表示,2010年底時將會有超過300億個RFID標籤裝設在各種產品中,而5年後更有150億個裝置可以連上網路,每天可以創造出15 Petabytes的資料量,全世界的資料量每18個月會成長一倍。
Gerald Santucci預估,2020年時,現有網際網路將變成真正的物聯網,將有上千億個裝置串連在物聯網中,上網裝置的數量至少成長十倍。龐大的設備數和資料量都將成為未來機會。所以,近幾年,不論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等都看好物聯網的發展,紛紛以國家級獎勵計畫投入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文⊙王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