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即將出現付費機制,Google也將在五月推出TV軟體入侵你的客廳,這篇文章”Paid YouTube Could Disrupt the Home Entertainment Market“說到: 付費的Youtube將崩解目前的家庭娛樂市場,而這篇文章”Google to Introduce TV Software“,則是提到Google TV其實已經在去年就已經進行當中 …
目前看起來,似乎這兩件事是獨立個自進行,也就是Youtube的付費影片是一個區塊,而Google的Android-based電視軟體是另外一個。也許這兩個日後會有所關連,如在Youtube付費的影片,也可以在電視軟體上觀看,反之亦然 … 只是目前似乎沒有這個說法。
不管如何,這些新的發展,對於Apple等銷售影音的通路會造成影響,但是卻樂到影音的供應商及硬體廠商… 當然對於消費者而言更是一件好事。
付費的Youtube每片將收美金0.99到5.99元,並且創作者可以透過提供影片獲得利潤,並且將讓Google獲得更多的 ….. 資料,來進行更精準的行銷。而Google TV則屬於類似set-top box的機上盒,同樣的也可以讓Google獲得每個用戶的收視習慣。
不過目前Google TV的消息尚未完全得到證實,都僅是引用消息人士的說法,官方都還沒有任何回應。
Google在之前的手機沒能把Apple海K一頓,反而搞得自己灰頭土臉,這次的Paid Youtube與Google TV是否能夠Touch Down呢?
Google在影片市場上如何導入他的搜尋服務呢? Google踏入影片市場後對於搜尋服務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都值得密切的觀察囉!
台灣已經有很成熟的產品了
http://www.snugtv.com/
你只要買圓剛電視卡,並安裝軟體。
你就可以在瀏覽器,手機賞看到自己的節目。
我覺得還不錯用,
目前是只要註冊就可以享用全部功能1個月,
架設個人站台成功可以享用全部功能3個月,所以是可以完整試用4個月。
因為這是圓剛投資的網站,所以相信以後會推出更多電視相關的軟硬體,來推廣網路電視這個市場。
Google TV:消費電子產品新勢力
六大科技大廠CEO一起跟Google同台:左起Google 的Schmidt,英特爾Paul Otellini,接著Sony、Logitech、Dish Networkd與 Best Buy CEO,最後則是Adobe的Shantanu Narayen。
網路與電視的結合,真能由一家搜尋公司完成嗎?
Google 20日終於在Google I/O 2010發表了這次會議的主角,Google TV。而雖然開發者支持將是Google TV成功的一大因素,這個計畫訴求的對象,不完全是軟體開發社群。
Google與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商執行長(包括Sony、Best Buy和英特爾等),另外舉行了小組座談,明白宣示該公司要完成PC和消費者電視商未盡的任務:將無窮盡的網路內容帶入大螢幕電視,同時保留讓三個世代的美國民眾深深著迷的傳統電視觀賞體驗。
若這個計畫成功,消費電子將出現一個新的權力仲介者。而Google將就此跨越其網路搜尋公司的識別,專注在以網路連結、消費者取向為基礎的軟體。
消費電子是一個勢力龐大的傳統產業,上一個10年微軟與英特爾聯手都無法實現的目標,Google能抓住這次的時機,順利敲開這個產業的大門嗎?
英特爾與蘋果都玩過…
Google TV究竟是什麼?基本上,它是以Android為基礎的電視與機上盒作業系統,作用是無縫整合網路內容與有線或衛星電視節目。
英特爾與微軟的訴求是把PC帶入客廳,把它們裝扮成有線電視盒或 DVR。然而,民眾不願買一台功能完整的PC當作娛樂中心,在風扇聲的伴奏下觀賞電影。而Windows品牌與消費電子也不搭配,看電視還要等電腦開機實在太奇怪了。
蘋果公司也小心地用Apple TV試探水溫,同樣是裝設在客廳的小盒子,但僅限欣賞iTunes Store購買的內容,提供該計畫的資源也相當有限。最近,市面上也有若干新產品,針對傳輸網路內容到電視,如 Boxee、Roku和Slingplayer等。使用者只能選擇「網際網路模式」或「電視模式」,而民眾甚至對按一個鍵切換輸入模式都感到不耐。
Google TV能否打開這個死結?提供無聊的電視觀眾一個更好的方法,去搜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應該會受歡迎。而在既有電視上增加一層網際網路,也是值得期待的構想。眼前還有若干挑戰,如這類電視和機上盒與既有產品的價差,民眾或許願意為這類功能多付一點,但界限在哪裡?
Google的搜尋技術如何在這類產品中發揮?Broadcast.com和HDNet創辦人Mark Cuban表示:「Google TV的成功將取決於一件事…PageRank。你能想像影音內容提供者為爭取在Google TV的電視搜尋排序中名利前茅,可能發生的搜尋引擎最佳化戰爭嗎?…Google如何處理這項產品的PageRank,對此事成敗的衝擊遠大於其他任何因素。」
但除了產品本身,Google TV再次暴露Google無窮的野心。這是一家自認能比世上任何人,提供更完善的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公司。當初嘲笑Google進軍行動作業系統的人,如今都不敢再輕忽該公司的能耐:Android目前是全美第二大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僅次於RIM。
只有極少數公司有辦法在同一天聚集那麼多重量級的企業執行者。20日的會議請來了全球六大消費電器製造商的執行長,就連每年元月在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大展(CES)都辦不到。這份與會名單相當驚人:英特爾執行長Paul Otellini、Sony執行長Sir Howard Stringer、羅技執行長Jerry Quindlen、Dish Network執行長Charlie Ergen、Best Buy執行長Brian Dunn,和Adobe執行長 Shantanu Narayen。
如同我們稍早之前的報導,Google已達到將科技業拉進自己軌道的進化階段。而不論Google的最高層鐵三角如何崇拜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20日的發表都已清楚的畫出戰線:Google要成為一家和蘋果不相上下的消費電子軟體公司,而且他們要集結大規模的業界支持,不會像蘋果一樣單打獨鬥。(陳智文/譯)
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45586,00.htm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0&f_SUB_ID=2943&f_ART_ID=249338
搶700億美元商機 Google TV即將問市
全球網路搜尋龍頭Google在20日的開發商會議上,正式宣布大膽進軍網路電視的「Google TV」計畫,搶食價值七百億美元 (台幣2兆2540億元)的美國電視廣告市場,實現蘋果至今也望之興嘆的大夢。
全球網路搜尋龍頭Google在20日的開發商會議上,正式宣布大膽進軍網路電視的「Google TV」計畫,搶食價值七百億美元 (台幣2兆2540億元)的美國電視廣告市場,實現蘋果至今也望之興嘆的大夢。
開發商在會議上為Google電視計畫鼓掌。幾家科技巨擘,包括微處理器大廠英特爾和電視名廠Sony,由高層主管在現場宣布已決定和Google合作,將在耶誕節前將他們合作產生的Google電視上市。
關鍵在於一個顯示搜尋盒(search box)的螢幕畫面,和Google的網路首頁差不多。
Google電視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關鍵則是一個顯示搜尋盒(search box)的螢幕畫面,和Google的網路首頁差不多,用Google的搜尋引擎連接即時電視節目、網際網路和個人數位錄影。一個按紐,即可啟動一套服務功能。
Google是搜尋龍頭,進入網路電視卻像進入雷區,險象環生,20日有個場面充分顯示Google面臨的挑戰:開始展示的時候,Google工程師一番手忙腳亂,電視才啟動,然後他們滿臉尷尬,請觀眾關掉手機,說是手機妨礙電視遙控器。
以後上市的Google電視、Android手機會變成遙控器,和電視機、網路相融。
不過,以後上市的Google電視,Android手機會變成遙控器,和電視機、網路相融。
Google電視的電視機將由Sony,以「Sony網路電視機」的名稱行銷,預定今秋在美國上市,趕上假期購物季。英特爾負責提供Atom微處理器。
Google並且和羅技(Logitech)合作,由羅技開發一款高解析電視的網路機上盒。
Google電視的合作夥伴各有所圖,希望同蒙其利。Google本身2009年的237億美元營收,主體是網路電視廣告收入,若能打進電視廣告市場,將是利上加利。全球有40億電視觀眾,每年七百億美元的廣告市場只是美國而已。
Sony在電子市場的支配地位大不如前,因此積極尋找新科技來拉拔電視機銷售量。英特爾希望其晶片打進電腦以外的廣大家庭影視世界。
分析師說:Google電視的重要問題是價格!
Google電視的重要問題是價格。羅技的機上盒要把高解析電視變成Google電視,市調公司顧能的分析師杜拉尼說:「這東西賣九百美元的話,門兒都沒有。一定要和手機差不多才行,例如250美元。」
蘋果2007年就推出名為「蘋果電視」(Apple TV)的機上盒,讓用戶連上網路與iTunes商店,並在電視螢幕上播放,但營運長庫克承認,該產品目前銷售數字「很小」。
Google I/O大會第二天:Android 2.2、Google TV亮相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0&f_SUB_ID=2943&f_ART_ID=249227
在Google I/O大會的第一天裡,Google說明了未來HTML5的諸多應用,也請各廠商展演目前的運用成效,同時也發表了Google Web Store,並開放「WebM」編碼授權使用。想當然爾的,第二天的keynote內容主角自然便是Android 2.2以及Google TV …..
Google收購AdMob 成最大行動廣告公司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3/78/265ao.html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美國反托辣斯主管機關「聯邦貿易委員會(FTC)」週五同意讓網路搜尋業者Google收購手機廣告業者AdMob,兩者結合後將成為最大行動廣告公司。
聯邦貿易委員會一致通過該七.五億美元的收購案,表示該交易不會傷害剛興起的行動廣告網路市場的競爭。
儘管兩家行動廣告龍頭企業的合併引發阻礙市場競爭的疑慮,但蘋果公司的進入說明市場競爭比先前料想的還要激烈。
蘋果最近收購了Quattro無線公司,自行發展了手機廣告科技,新的iAd程式能發送到蘋果行動裝置中的廣告製造營收。
前聯邦貿易委員會特別顧問Jeffrey Shinder表示,目前市場尚未成熟穩定,特別是有蘋果存在時,很難說Google與AdMob合併會危害競爭。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上週表示,如果該收購案遭到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對,Google將會盡全力反擊,促成合併案的通過。
市場調查機構IDC表示,Google與AdMob去年共占美國行動廣告市場的二十一%,估計該市場每年都會成長一倍。
【Open Crunch精選】Google TV ─ 封閉和開放間的戰爭延燒到客廳 卻是你的創業機會
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14875
還記得一個多月前在 FB 頁上介紹的,由瑞典People of Lava公司開發的 Android 電視嗎?當時就覺得這是絕佳的主意,能在電視上享受Android的各種好處,上網、看照片、加上Youtube、Facebook、Twitter、Google Earth等各種應用,光聽就覺得讓人迫不及待。
果然,連Google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所以,在上周一年一年度的開發者大拜拜Google I/O上,他們推出了Google TV(詳情可參考中文癮科技的報導)。
Google TV是什麼?其實說穿了,他就是一套修改過的Android作業系統。由於電視的使用方式和智慧手機有很多不同,所以Android的介面必須要經過一些調整,才能讓你在電視上使用時,獲得比較好的用戶經驗。
平台策略
從30,000英呎的高空看過去,其實G-TV和Google這兩三年來不斷從應用層面,往下跨入平台層面的走向,非常得一致。無論是Chrome瀏覽器、智慧手機Android OS或是Chrome OS,都是Google從一個單純的網路應用(Web Apps)提供者,走向用戶端,試圖掌控更多使用經驗的例子。
客廳 ─ 微軟和Apple的傷心地
不過,Google並不是第一個試著跨入客廳的軟體商。這件事情,微軟(Microsoft)和蘋果這兩家更老牌的作業系統廠,早就已經嘗試許久。Microsoft從十年前Windows 2000時就已經在推媒體服務套件(Media Services),而蘋果也在2007高調推出Apple TV。
不過這兩種產品,都沒有獲得可觀的消費者採用。Windows Media Server的問題是太肥大,作業系統本身還要收費,機上盒的廠商根本無法組合出一個有經濟效益的產品。而Apple TV的問題則是封閉,只能播放從iTunes購買來的影片,效益太少所以無法吸引採購。
Android的成功經驗
而挾著後進者優勢的 Google TV,剛好可以從前面兩個先進者的錯誤中學習。他們決定採用超輕量 (又免費) 的 Android 作業系統,然後再走開放路線,讓這個平台可以有無限可能。所以硬體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再去修改介面、添加功能,來製作出特殊化的產品,例如:Sony 決定直接把 Google TV 作業系統灌進他們的電視裡面,而羅技則是要推出一個獨立的機上盒。
應用市集
除了作業系統本身,Google TV背後還夾帶著一個應用生態系。開發者和創業團隊,將可以針對電視的使用經驗,去開發出有趣的遊戲,和各種好用的軟體。這就是iPhone和iPad成功的關鍵,也是Apple TV失敗的主因。如果Google能夠有效的吸引來開發商,他將會讓Google TV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也會讓軟體開發商能夠有機會獲得可觀的營收。
Google TV令人失望嗎?
所以,現在看來,Google TV的介面或許就像Friday說得一樣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別是當Boxee已經在前面立下了這麼好的典範。
但是,我想點出的是他背後開放平台策略的重要。電視供應鏈交錯複雜的形勢,其實某種程度上和Android成功穿透的手機產業非常類似。所以我認為Google把Android的經驗拿來套用,其實有相當高的成功機率。更重要的是,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如果 Google TV成功了,你們也等於多出了一個的舞台。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
資策會MIC:Google TV將刺激連網電視市場發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1378
MIC認為Google TV開放平台將吸引部份電視機、機上盒業者採用,加上網路影音內容愈來愈豐富,刺激連網電視市場成長。
對於Google發表Google TV進軍網路電視市場,資策會MIC指出,Google TV的開放平台特性,以及未來將引進網路內容的設計,將加速連網電視市場成長。
上週Google在Google I/O大會上正式發表Google TV,挾Android開放平台優勢,與Intel、Sony、Logitech、Dish等晶片、電視、機上盒、衛星電視服務商合作共同進軍網路電視市場,預計今年秋天就會在美國推出相關產品。
設備商可能支持或不支持
相較於其他業者多以封閉平台進入市場,資策會MIC認為Google TV開放平台的特性將吸引機上盒、電視機製造商採用其平台,促成整體連網電視市場的成長。
MIC網路通訊產業資深分析師朱南勳表示,以Yahoo!在2008年推出Yahoo! TV為例,因為是半封閉平台,電視機或機上盒(STB)業者採用需支付100萬至200萬美元的授權金,提高了設備製造商採用的門檻,而Google TV的開放平台打破了目前連網電視市場封閉平台、各業者單打獨鬥的局面,可望帶動連網電視市場進一步成長。
不過,並非所有電視機、機上盒業者都會支持Google TV,原因在於部份電視機製造商例如Samsung、LG可能基於自家集團家電產品的整體策略採用自己的封閉平台設計產品;而Cable STB、IP STB等機上盒產品的業者則可能因有線電視、IPTV業者反對而不會採用。
由於Google TV是以Google搜尋技術將網路豐富影音內容送到使用者家中電視,這種收視習慣將挑戰目前有線電視業者、IPTV業者封閉的系統營運方式,可能讓有線電視、IPTV用戶改用Google TV,這些都是業者所不樂見,進而影響到Cable、IP STB機上盒業者採用Google TV的意願。
相較之下,朱南勳表示,強調電腦播放的OTT(over the top)數位多媒體機上盒及無線電視、衛星電視使用的機上盒就可能採用Google TV作為網路內容播放的平台,利用Google TV的功能提供互動網路內容或服務。美國直播衛星服務商Dish即宣佈支持Google TV,正是為了強化衛星電視服務缺乏的互動服務。
網路影音內容開放與否也是關鍵
除了設備商的支持與否外,MIC認為網路上開放的電視內容多寡未來也會影響Google TV的普及性,畢竟Google TV強調將網路影音內容送到使用者家中電視,若缺乏足夠的影音節目,將降低消費者使用意願,連帶影響設備商的採用。
以美國知名的線上影音平台Hulu為例,背後由三大電視網支持,開放用戶在網路上收視合法電視內容,這樣的線上影音內容服務有利於Google TV的推展。但若是台灣市場則可能因電視業者主導節目內容,網路上開放用戶收視免費電視內容有限,Google TV可能只能搜尋到YouTube等UGC影音內容為主,而這類內容影音品質大多參差不齊,影音品質不一定符合電視螢幕播放,使用者體驗也就不易控制,這些都是Google TV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不管如何,Google TV就像當初Google以Android打進手機市場一樣,未來若打入電視廣告市場,根據Google上週發表Google TV時的訊息,美國電視廣告規模高達700億美元,Google有機會在網路廣告之外,分得一部份電視廣告市場商機。
根據資策會MIC預估,2009年包括電視機、機上盒等連網電視相關設備滲透率約1成,2010年將成長至21%,到了2014年將達到54%,屆時電視機滲透率約35%,相當於每三台電視機就有一台具有連網功能。顯示連網電視市場正快速成長發展。
Google成立眾包電影計畫
除了用傳統的方式實現其整合全球資訊的使命,有時候,Google也會稍微脫離常軌,用附庸風雅的藝文計畫,整合全球的資訊。
6日晚間,Google在其官方部落格宣布成立”Life In A Day”電影計畫。該計畫向全球各地的YouTube使用者徵求影片,但必須是在7月24日的某個時刻拍攝的畫面。
該計畫完全合法(沒有著作權問題)。電影「攀越冰峰」(Touching The Void)導演Kevin Macdonald將剪輯當中「最好的片段」,結合成一部紀錄片。「神鬼戰士」(Gladiator)名導Ridley Scott將擔任執行製作,完成的作品將參加2011年的「日舞影展」,而所有貢獻片段的網友,都將名列”co-directors”(共同導演),其中20位有機會受邀參加首映。
但Google在部落格上強調,每個人都很重要!產品行銷經理Tim Partridge寫道:「不論你的片段是否出現在最後完工的電影中,你的影片都會永久存放在’Life in a Day’頻道上,作為一個時間膠囊,向後代人類呈現2010年7月24日的生活樣貌。」
這一切聽起來似曾相識。沒錯,這種「眾包24小時計畫」已是老梗。雅虎旗下的分享站Flickr,就曾在2007年5月5日號召全球使用者上傳照片,然後選出當中最精采的集結出書。今年春天,紐約時報的照片部落格The Lens,也曾組織類似的計畫,將成果以圖集 “A Timely Global Mosaic, Created By All Of Us”呈現。而 Google是更進一步,實際以電影形式呈現大家的作品。
這也是Google持續拉攏獨立和業餘製片社群的手法之一。去年,該公司特別利用「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期間,推出其電影出租服務,並不斷努力,希望改變專業電影人士對YouTube影片不入流的刻板印象。(陳智文/譯)
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4650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