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與資訊系統建置 (2003年回顧)

這篇也是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回來的資料,為什麼要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資料呢?筆者就不再另外交待,請看戰國策硬碟毀損事件:人、狗與機器一文吧。

這篇是2003/3/18刊登的文章,由Google庫存內容撈出來的。

以下是當時的刊登內容:

在中醫理論裡由四診來得知病人的症狀並且找出藥方來對症下藥, 這四診便是『望』、『聞』、『問』、『切』。望者目察, 也就是用眼睛觀察病人, 看看病人的外貌有何徵兆; 聞者耳占, 也就是用耳朵聽身體有何異音或聽聽病人自己描述哪裡不舒服; 問者言審, 也就是根據前兩診所得到的訊息, 再向病人發問題; 切者指參, 也就是動手幫病人把脈診斷。

以上的中醫四診跟資訊系統建置有同工異曲之妙, 利用此四診方式可以把資訊系統建置的前置作業理出一個頭緒出來。

為什麼資訊系統建置跟中醫類似, 而不是西醫? 因為西醫著重的是量化的科學 (雖然中醫也在發展量化科學, 但不在本主題, 就略過不表) , 病人透過抽血、X光或斷層掃瞄, 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清楚的病狀, 但是企業建置資訊系統的診斷, 無法這麼簡單的一拍兩瞪眼。以下就四診的方式來討論企業資訊系統建置。

『望』者目察

最初要瞭解企業到底需要如何改造, 到底ERP/CRM/SCM/EIS/DSS/DFSS…等等是否適合企業建置? 要如何建置? 第一步就是到場觀察, 看看採購流程是如何, 看看線上生產狀況…等等相關的流程都實際觀察並且詳細記錄。有些經驗老到的顧問師因為做過太多類似的案子,只需看個兩眼, 大概就知道問題在哪裡? 應該如何解決, 也就是中醫理論說的: 『望而知之者, 謂之神』。但是這類的『神 』並不太多見, 因此觀察的細微度常會影響日後診斷的品質。

『聞』者耳占

再來就需要聽聽各方多說法了。不但管理階層的說法要聽, 使用者的說法也要聽, 甚至於連其他部門不相關的說法也要聽聽。但是聽歸聽, 實際情況還得要靠經驗取捨, 常常聽來的都未必很準確, 使用者抱怨原來使用的系統多難用, 也許根本是不熟悉使用方式; 管理階層抱怨數字不準確, 也許根本使用流程不正確; 諸多說法都必須存證, 以當日後依據。而『聞而知之者, 謂之聖』, 如果光聽完就知道問題跟解答, 那可說是聖人了, 一般資質者還是得再往下繼續進行。

『問』者言審

看也看完了, 聽也聽完了, 再來就必需提出問題了。問問題主要是確認所瞭解的是否正確, 以及提出使用者沒有發現的問題。例如: 『您提出的問題是否是說…』、『您是否認為這樣可以解決…』, 將所觀察及聽到的內容加以反覆以發問來確認。『問而知之者, 謂之工』, 也就是專家了, 要能夠格當個專家, 必需問完以後就要大概知道問題核心所在。

『切』者指參

如果經過以上步驟, 還尚未釐清問題及解決方案, 那就得動手把脈一番。把前步驟獲得的資料一一整理, 比對舊流程以及解決的新流程, 或者把新流程紙上推演一遍, 看看是否會產生問題。如果能夠『切而知之者, 謂之巧』, 至少算是個聰明人了。完成了這個步驟後, 大抵問題點及應該如何解決都應該一一浮現出來了, 再來就可以進行系統建置技術面程序了。

如果能夠仿傚四診來替企業診斷, 就可以把資訊系統的方向及方針訂定出來, 因此『望』、『聞』、『問』、『切』可說是企業資訊化很重要的前置作業。


以上是2003年本網的原創文章,現在看起來都還蠻適用的。喜歡的人就拿去用,但是也請註明出處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