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回來的資料,為什麼要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資料呢?筆者就不再另外交待,請看戰國策硬碟毀損事件:人、狗與機器一文吧。
這篇是2007/7/11刊登的文章,由Google庫存內容撈出來的。
以下是當時刊登的內容:
根據哈佛商學院教授Andrew McAfee所定義的Enterprise 2.0是指: 企業中使用來促進協同作業的自由型態應用軟體系統。如同我們在之前文章提到的,與Web 2.0一樣,這個2.0數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要描述與之前的應用軟體不同之處。
許多企業在Web 2.0風潮之下也都紛紛建置企業部落格,但是在還沒搞清楚狀況之下,這個企業部落格未來可能(或已經是?)成為一個爛攤子。企業應該如何善用Web 2.0的概念來導入Enterprise 2.0呢?本文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則給大家參考。
這是一個每天上演的例子: 原本在處理重要業務的老王突然閃電辭職了,結果沒有留下任何文件讓接手工作的人參考,承接的員工可能需要花費一整個月的摸索才能夠正常工作。
這個例子可能是大部分老闆的痛,沒有留下完整的交接文件之外,還培養了一個潛在的對手。也許您會問: 上面的例子不是在說知識管理嗎?
傳統知識管理是集中式的、是由上而下的,一般企業建置了知識管理系統,若沒有嚴格控管或規範,大多只是一個龐大系統但裡面的資料都是交差式的。Enterprise 2.0 is more than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more than Web 2.0。
(原則一)
Enterprise 2.0的系統應該是讓使用者主動的在每天工作中將他們的know-how呈現出來,這個系統應該是減輕使用者的負擔,而非增加了一個打字的任務。
舉個例子,以前筆者負責支援幾個台灣的大整合廠商的硬體問題,當整合廠商無法解決客戶問題時,便會透過網路將問題報告到我們的支援系統上,如果我們查詢後發現與舊問題相同,現有的解決方案便會即刻回覆給整合廠商;如果問題是以前沒見過的,經過實際測試後獲得的解答便會回覆到支援系統上;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便會往上呈送到亞洲總公司,如果亞洲總公司也無法解決,再往上呈送到美國總公司,如此一路解決問題的路徑便會忠實的記錄起來。
(原則二)
必須盡量避免Shadow IT的存在
在企業發展Enterprise 2.0方案前,其實可能已經有一些所謂”Shadow IT”存在,Shadow IT指的是由非企業本身的MIS部門所提供的工具、軟體、或技術,比如說企業只提供email來讓員工對外溝通,但可能許多員工自行使用MSN、Yahoo即時通等軟體來與客戶溝通,此時MSN/Yahoo即時通就是屬於Shadow IT。
如果企業的IT部門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這些Shadow IT就會很多,讓企業無法掌握員工的訊息,並且在最壞情況下造成很多企業安全漏洞。因此IT部門就不能關起門來做事,讓員工在Web 2.0及相關技術風潮下,自行使用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的非正常企業系統功能,而必須將這些技術納入管理與追蹤記錄。
(原則三)
工具要簡單使用,並且保持開放態度
IT技術是要減輕負擔、提高效率,而不是要當成考核的一個標準,因此除了簡單使用外,必須要讓員工把工作實際情況表現在Enterprise 2.0系統中,如果不能有開放的態度,通常會有負面的結果。
(原則四)
Enterprise 2.0不會有完工的一天
通常一般系統開發專案,都會有一個結束驗收日期,但是Enterprise 2.0是只要企業繼續存在,這個系統就一直處於開發與試用階段。因此必須隨時考慮與其他系統整合的問題,當然使用SOA架構最具彈性,但是還是需考慮企業本身系統的獨特性。不過最基本應該透過類似web services的方式來讓使用者自行挑選組合。就如同Google提供的各項服務,如Gmail、日曆、地圖、Google Talk等,但最後使用者也可以整合在一起做資料分享或與其他同仁協同作業。
Enterprise 2.0的概念,可能又是IT部門的一個夢魘,因為必須隨時更新技術與觀念,但是身處於競爭激烈的時代,企業的資訊系統沒有迎頭趕上的話,不僅無法應付眼前的競爭,可能連生存的條件都會逐漸消失。
以上是2007年在本網的懷舊文章,好像現在再拿出來也還不算太舊。多虧戰國策把本網的資料損毀了,讓我們還能從Google大神跟Archive去回味當年的內容。
基本上頂多一天可以撈回來幾篇資料,所花費的時間跟人力真的無法計算,所以奉勸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