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Economy)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大家都聽過「知識經濟」,意思是擁有、分配、生產和著重使用知識的新經濟模式,也就是指從農業社會的有土斯有財、工業社會機器式的大量生產,轉變成為以「知識」為重要資產的經濟模式。但是你也許不知道,土地、機器、知識之外,又開始逐漸轉化成為另外一波的經濟革命,那就是「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Economy)」,這個是什麼東西呢?

(寫於2012/11/16)

(2012年時) 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Data Economy)從網路上去查詢,似乎從來沒有人提過這個名詞,所以應該對所有人都不清楚我們所謂的「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Data Economy)」是指什麼。

如果你希望轉述這個「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Data Ecocomy)」名詞與說法,敬請遵守著作權,標註引用來源是~數位網路社群,以及連結~ http://www.dns.com.tw/?p=2301

學過資訊相關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資料」與「資訊」的差別,「資料」透過某些程序之後就會產生「資訊」,而「資訊」再經過每個人的理解或是經驗就會變成「知識」。

所以「知識經濟」中所謂的「知識」就是由「資料」轉變過來的。但是為什麼「知識經濟」會走回頭路回到「資料經濟」呢?

我們所謂的「資料經濟」,就是說誰擁有「資料」,就能夠擁有機會; 誰擁有更多的「資料」,就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 誰擁有更多有用的「資料」,就能夠擁有更多經濟上的優勢機會。

「資料經濟」= 誰擁有更多有用的「資料」,就能夠擁有更多經濟上的優勢機會。

為什麼呢? 這跟「知識經濟」有何不同呢?

我們舉個例子: 最近政府推出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系統就是一大堆的資料,如果能夠善用這些資料,就能夠擁有經濟上的優勢。

擁有這些資料,你不能稱為知識,頂多你能說~你必須知道如何運用這些資料的能力,稱之為知識,但是沒有這些資料,你的知識是沒有用處的,所以這是「知識經濟」跟「資料經濟」最大的不同。

「知識經濟」可以靠著別人沒有的知識去創造自己的經濟價值,但是「資料經濟」不能光靠知識,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料。

哈,話說也許詐騙集團就是資料經濟的先鋒吧,靠著一大堆違法得到的資料,開始了他們的違法的經濟行為。除此之外,以前早就存在資料經濟,但是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經濟體系。

那麼也許你會說,為什麼不稱為「資訊經濟」呢? 真正有價值的是資訊而不是資料,不是嗎?

因為「資訊」是經過一些程序,才由「資料」轉變而來,所以「資訊」已經不是raw data (原始資料)了,如果你有了「資訊」之後,就把「資料」丟棄了,你只有一個有用的「資訊」,如果你保留這些原始資料,你還可以再次的產生許多有用的「資訊」。

你再看看下面幾篇文章:
Larry King 退休,看Twitter資料的歷史意義
Twitter可以預測道瓊指數? 分析師會不會跳腳?
Twitter Mood Maps 透露網友的快樂程度

以上這幾篇文章都談到Twitter,因為Twitter的訊息內容經常被拿來研究,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把一大堆看似廢話的資料內容,找到不同有用的資訊出來。再看看我們之前關於Big Data的文章,可以說明我們所謂資料經濟(Data Economy)中的「資料」,比較屬於Big Data中的Data。

Big Data將會開啟另外一波的資料經濟(Data Economy/Economics)。也就是說,沒有辦法掌握資料的人將會被別人掌握,只有掌握更多的資料,才能夠持續的創造優勢。

以Google跟Facebook來說,他們都在想辦法掌握更多的資料,掌握了比競爭者更多的資料,才能夠從中找到打敗對方的配方。

而Apple也發現再使用Google的資料不是辦法,所以盡可能的把Google的資料踢出Apple的平台,例如Apple不再使用Google Maps就是一個例子。

以前你可以靠著知識,在網路上開創一片天空,現在你會發現,靠著知識在網路上弄了一個服務之後,才發現很多情況是,沒有資料幾乎完全沒有搞頭。當然現在靠著知識還是可以生存,但是如果能夠再加上資料的優勢,可以讓你更有競爭力。

資料經濟(Data Economy/Economics)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的企業還沒有瞭解資料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最好開始思考應該如何應對吧。

[後記]

在我們於2012年談到~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Economy),終於在2018年出現了這篇”THE ECONOMICS OF DATA: IMPLICATIONS FOR THE DATA-DRIVEN ECONOMY” (因資料而驅動的經濟)。

文章談到”資料驅動的經濟是根本上與以往不同的,這些需要把舊的經濟模式加以修正”,在本質上,資料驅動的經濟有以下的特點 :

(1)全面的資訊不對稱性。
(2)藉由人工智慧工業化學習。
(3)是一個贏家可以贏走大部分資源的遊戲。
(4)新型態的交易與交換。
(5)資訊架構的弱點會引起系統性危機。

其實,不只這篇文章,只要對於「資料經濟」有所察覺的人,都會感受到,「資料經濟」將顛覆「知識經濟」、「資訊經濟」或是其他類型的經濟體系。原因就在於上文提到的「資訊不對稱性」,沒有「資料」就肯定會輸給具有「資料」的人,例如長久而言,Google肯定贏過Apple,但是社交上,Facebook肯定贏過Google,原因就在於「資料」,沒有獲取資料的人,就肯定是輸家。

因此在未來,勢必要有相關立法,平台獲取的資料必須受到「監管」,並且去個人化後成為Open Data。但是問題又來了,監管的單位應該是政府還是其他公正單位? 如何透過監管讓資源獲得公平地位,而又不會因為監管而衍生另外的問題? 這就是實務上必須思考的問題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