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隱私資料正被App偷走嗎?

在”台灣大哥大的服務品質低落事件: 手機保鑣是什麼東西?“談到,台灣大哥大將手機保鑣預設在綁定的手機中,並且出現無預期的錯誤,不但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還可能置消費者的隱私資料於危險當中。更離譜的事情是,消費者如果不願意使用台灣大哥大的手機保鑣服務,還不能刪除該程式。而昨天也才剛發生”蘋果用戶告Google侵私隱“事件,則是因為Google搜尋服務繞過蘋果互聯網瀏覽器Safari的私隱設定,侵犯用戶的私隱權。

所以消費者在使用行動設備時,不要以為你沒有授權就不會被偷走資料,台灣大哥大可以強行綁定手機保鑣軟體在手機上,就有可能偷偷的取走個人資料,甚至於不是行動設備上安裝的App都可能透過技術進行個人隱私的侵犯。

這篇”Mobile Apps Take Data Without Permission“就明白的告訴你,這些行動設備上的App會將你的通訊錄資料偷走,並且使用者通常完全不知情。

在行動設備上安裝App之前,都照例會告訴你App需要存取你的某些資料,如果你特別注意的話,你會發現這些App存取的資料已經超出範圍了,為什麼玩個遊戲要讓App存取通話記錄呢? 為什麼上個社群App要存取所有網路瀏覽記錄呢?

更過份的是,”Companies that make many of the most popular smartphone apps forApple and Android devices — Twitter, Foursquare and Instagram among them — routinely gather the information in personal address books on the phone and in some cases store it on their own computers.” 許多知名的App竟然在某些情況下,會定期的收集手機上的通訊錄資訊,並且存到他們的電腦中。

Apple通過這些iPhone上的程式,但是雖然明文禁止抓取不該抓取的資料,但是並未說明為何會發生iPhone App偷取隱私資料的問題。

“Apps that collect or transmit a user’s contact data without their prior permission are in violation of our guidelines. We’re working to make this even better for our customers, and as we have done with location services, any app wishing to access contact data will require explicit user approval in a future software release.” Apple說: 應用程式收集或是傳遞使用者的連絡資料,如果沒有經過使用者的允許是被明文禁止的。我們正在努力讓這種情況更有利於使用者,任何服務在存取連絡資料前都必須獲得使用者的同意。

上面的說明 … 有說跟沒有說是一樣的,這些公司只能表示遺憾,以及未來將加強改善,但是使用者就在這堆官僚行為中被當成肉票,但是付了錢還是持續被綁架。

Apple雖然一再宣稱如何如何,但是都是屁話,許多大公司的應用程式仍然視使用者的資料為己有。如文中提到的~Yelp、Gowalla、Hipster、Foodspotting等,而台灣自己知道哪些iPhone或是Android的App也在幹同樣的事情嗎? 相信這種侵犯隱私的問題,絕對是不能掀開的潘朵拉的盒子。

上周一個社交網路應用程式Path,被發現偷偷傳遞使用者的連絡資訊,他們被抓到之後,表示將會停止這種行為,並將已經傳遞的資料刪除。

這些都已經是成為行動設備應用程式的慣用手法,之前也發生過應用程式Color,竟然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啟動麥克風,而應用程式Carrier IQ則是被發現監視使用者的按鍵內容。

如我們之前所說的台灣大哥大手機保鑣的問題,沒有使用的消費者可能被偷取資料,而使用手機保鑣服務的消費者,更是心甘情願的把自己的隱私資料給了台灣大哥大,但是獲得的保障卻是~ 「不保證每項功能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正常運作」。

如果消費者不趕緊覺醒,這些大公司是不會顧慮消費者的隱私問題的。如果你還傻傻的使用智慧型手機而沒有任何自我保護措施的話,那真的是「他聰明,你傻瓜」吧。

在〈你知道你的隱私資料正被App偷走嗎?〉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Android與iOS都能盜取使用者的相片檔案 « 網路誌::數位‧網路‧社群::網路行銷與電子商務網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