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上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原來虛擬才是真實

現實生活與虛擬夢境的交織是電影經常喜歡玩弄的戲碼,男主角歷經一場浩劫與壞蛋生死搏鬥,就在男主角即將被殺死的剎那間,突然從夢中驚醒,原來一切都是夢境。

然後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男主角不顧一切再次投入夢境之中,冒著可能無法醒來的危險,在夢中展開一場有血有淚的動人的情節,到底夢是現實? 還是現實是夢? 已經無法分辨,現在這個現實與虛擬間的錯置,竟然就發生在Facebook上 …

許多人經常自己對自己說: 現實的我跟網路上的我是不同的,網路上的我只是一個假象,只是情緒上的發洩,網路上的行為是不會搬到現實生活的。

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Study: Your Facebook Personality Is The Real You“就說到,臉書上的人格特質才是真正的你。

一個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系所做的研究,在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網路心理行為與社交網路)期刊發表論文表示,臉書使用者的線上行為跟下線後的實際生活都會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在社交網路上的表現,其實就是真正的你。

在五大人格特質openness/conscientiousness/extraversion/agreeableness/neuroticism (開放/自覺/外向/隨和/敏感) 中,自我認定的特質與線上臉書的行為反射是相同的。

第一個研究中,由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心理系學生選出159名參與者,其中有68%的女性,種族分佈為7%非裔、18%亞裔、68%白人、6%其他 (註:不知道另外1%跑去哪裡),並且以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 (TIPI 10 項人格量表) 以及11項與臉書活動相關的自我認定進行評估。

如上表所示,外向的臉書使用者的朋友數量較多,並且線上投入程度較大。而自覺型態的人,也就是比較規律以及成就導向的人,整體的臉書使用度較低。

臉書雖然不是實體的咖啡廳或是社交場所,但是外向型的臉書使用者會在照片、影音、訊息的使用行為上,顯示出來積極程度高於內向類型的臉書使用者。

第二個研究從臉書的個人資料觀察,看臉書上的個人資料是否與個人特質有關係。實驗對象是133名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學生,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實驗是跟臉書有關的內容。

實驗對象61%女性,42%亞裔、53%白人、13%拉丁裔、9%非裔、2%其他。

參加者開始實驗後,就將這些人填寫的臉書個人資料加以存檔,以免事後再被變更。每個人的臉書資料以八個部分來評估 : 照片數量、相簿數量、about me上的字數、訊息數量、group的數量、當地朋友的數量、朋友總數、興趣網路的數量。

得到以下的數據資料:

如上表所示,外向個性(Extraversion)與開放個性(openness)的臉書使用者,顯著的在臉書上投入程度較高,其當地朋友的數量及朋友總數,會比其他類型個性的臉書使用者高。

但是在自覺與隨和個性者,則找不到有任何特別顯著的特性,個性敏感者也無法在觀察中發現臉書上的行為有特別關係。

所以外向個性(Extraversion)與開放個性(openness)算是在臉書上特別顯示出來的個人特質。當然這裡所說的個性,是實驗對像自我認為的(self-reported),也就是自認外向個性(Extraversion)與開放個性(openness),就真的會顯示在臉書的行為上。

自我認為外向個性或是開放個性,就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你認為自己不是外向個性或開放個性,通常實際上是如此,但是如果你自認外向個性或是開放個性,經常未必跟你自認的相符,也就是只是內心自認為向,但是別人卻認為你是拘謹的,或是只有在獨處或是特定場合,你的外向個性才會展現。

所以不管你是否真的外向個性或是開放個性,只要你在臉書上的行為跟外向個性或開放個性有顯著相符,其實才是真正你的個性。

原來虛擬才是真實的,所以如果你想真正瞭解一個人,真的透過在臉書上的各種特性,每個人的真正特質是無法隱藏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