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報導說: 「Facebook推翻六度分隔理論,六度分隔理論已經走入歷史。」一個1929年的理論被一個不到十年的社交網路打破,這個可得好好研究一下,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吧 …
Wikipedia上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論) 說到,最早在1929年在匈牙利作家 Frigyes Karinthy的小說中被提出,後來由 John Guare劇作家加持,在1990年才讓這個六度分隔理論更加出名。
Frigyes Karinthy所寫的小說”Chains”中的角色認為,任兩個人可以經由最多五位認識的人而有所連結,並且Frigyes Karinthy認為這個世界正在萎縮,因為人類互相連繫的特性 (註:可能因為需要或是因為科技),而使得距離遙遠的個人也都可以有近距離的人類網路。
所以Frigyes Karinthy確實是六度分隔理論的最早起源者,所以這篇報導”靠更近一點!Facebook 連結統計推翻六度分隔理論“所說,「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 1967 年由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 Stanley Milgram) 創造出來的。」肯定是錯誤的敘述。
Wikipedia說: Milgram’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seemed to be connected by approximately three friendship links, on average, without speculating on global linkages; he never actually used the term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Stanley Milgram的研究結果顯示,平均而言,美國人約由三個朋友連結所連接,並且他從未使用”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這個名詞。)
不管如何,這位匈牙利作家 Frigyes Karinthy真的是個天才,在1929年就已經體認人類不會因為距離而疏離,並且會是個Shrinking world(萎縮中的世界)。但是他的理論「任兩個人可以經由最多五位認識的人而有所連結」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則不得而知。
後來的類似發展上,Bakhshandeh等人透過Twitter來研究,結果顯示隨機的Twitter用戶的平均分隔是3.43,也就是很類似Stanley Milgram的研究結果。
現在2011/11的Facebook資料顯示,在七億兩千一百萬使用者,六十九億個連結的資料統計出來,Facebook用戶的平均分隔是4.74。
所以「任兩個人會經由最多幾位認識的人而有所連結」呢? 到底是6? 3.43? 4.74? 其實根本不重要。
六度分隔理論是由一個天才發想出來的概念,6這個數字應該只是概念上的數據,在1929年怎麼可能有精密的設備來算出精準的統計數據呢? 所以既然不是精準的數字,怎麼能說Facebook的4.74推翻六度分隔理論呢? 況且Frigyes Karinthy在1929年早就告訴大家這是個shrinking world (萎縮中的世界),人類的互相社交距離會越來越短,所以Facebook的4.74其實不算打破六度分隔理論,只是印證了Frigyes Karinthy的看法,不必執著在六度分隔理論的六這個數字。
為什麼不必執著在數字上呢? 其實Facebook上的4.74這個數字也不可能有任何意義,因為Facebook上的朋友算是朋友嗎? 甚至於有些根本連線上talk過都沒有吧!? 你認識Facebook上的朋友嗎? 透過這樣計算的意義,只是統計上告訴你,依照目前Facebook的資料顯示,平均每個陌生人的最遠分隔是4.74,也就是把4.74個分隔拉近,其實每個陌生人都是有關係的。
最後的證明只是在說明「世界真是小」,或是經常掛在口邊的「總會再碰上」,其實Facebook並沒有推翻六度分隔理論,只是更加讓我們瞭解人的疏遠或是親近,完全存乎一心,你想多遠就多遠,你希望多近就能夠多近。
上述內容如有錯誤,歡迎提出討論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