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回來的資料,為什麼要從Google的庫存網頁找資料呢?筆者就不再另外交待,請看戰國策硬碟毀損事件:人、狗與機器一文吧。
這篇文章是2003-02-23刊登,在前文”美國FCC的寬頻計畫“,我們看到韓國的網際網路連線頻寬已經是全球之冠,透過這篇2003年的文章,來看看當時是怎麼樣吧。(缺圖部分,可由出處連結參考)
編譯自: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oadband in Asia : By Izumi Aizu
近幾年寬頻變成相當熱門的名詞, 東亞洲區算是全球各國寬頻的領導者。 由於電子產業的外銷數量驚人, 韓國、香港、台灣及新加坡被認為是居領導地位的『亞洲之虎』、『網路之虎』, 但在寬頻的世界裡, 韓國領先亞洲其他各國, 香港緊追在後, 而新加坡跟日本卻遠遠落後了, 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現象?
經濟水準不是決定寬頻發展的最大因素, 政府的提升政策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反而政治型態、人民心態及文化背景扮演比較重要的因素, 韓國的本土企業、衝勁十足的網民及市場劇烈競爭促成了寬頻的爆炸性發展, 相對的, 新加坡與日本的保守及僵化的企業架構可能就是一個阻礙寬頻市場發展的一個障礙。
在2002年, 香港、韓國及新加坡已經有半數以上的人口使用網路, 日本與台灣都在40%以下, 北歐國家如瑞典、挪威、丹麥及冰島則以60%以上人口上網, 居全球之冠。( 數據來源: http://www.nua.com )
圖一Internet Penetration in East Asia (2002)
資訊通訊產業發展主要依靠經濟富裕, 較富裕的國家通常有較高的資通產業發展, 網際網路應該也不會例外。在2000年, 大部分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都在北半球, 並且占有超過30%以上的人口。但是若仔細觀察以上數據, 發現經濟因素並非單一影響網際網路發展的因子, 2000年韓國有著較低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為約日本的四分之一, 卻比日本高出5%的網路人口 (如圖2), 以GDP係數來看, 反而韓國為日本的四倍之多, 因此經濟發展雖然影響網際網路的普及, 但卻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圖二Internet Penetration and GDP Coefficient (2000)
Source: Nua Internet Survey,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orld Bank)
*GDP data is in 1999
** “GDP Coefficient” is the value of Internet Penetration Rate divided by GDP per capita
圖三Internet Penetration and GDP Coefficient
由圖四可以知道, 東亞洲國家居寬頻使用之冠, 而非北歐國家, 而韓國正遙遙領先其他各國, 到2002年四月, 韓國已經有八百萬的用戶(人口數的16.7%), 與1996年的731,000用戶做比較, 其快速程度確實驚人。(圖五六)
圖四Broadband Penetration in Asia by Population (Feb. 2002)
圖五Internet Users in Korea (1994 -2001)
圖六Broadband Users in Korea (1998 – 2001)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亞洲國家許多都提供1.5M到8Mbps xDSL的連線(譯註: 2003年日本已經提供12M ADSL), 比美國更快速但其價格卻是幾乎一半, 日本甚至已經提供10M~100M的光纖到府, 月租價格已經低於美金$80。
居於第二位的香港, 在2002年已經到達9%人口的網路使用者, 而第三名的台灣, 在2002年也到達5.2%。(如圖七)
圖七Broadband Penetration in Asia per Population
為何韓國如此快速發展?而非日本或新加坡? 以下是數據比較
圖八Broadband Penetration and GDP per capita
圖九Broadband Penetration in Europe (Aug 2001)
韓國情況研究
我們把幾個可能因素提出來做研究
(1)政府方針
韓國政府在1993年推動KII(譯注:類似台灣的NII), 其中KII-G(Government)推動全國光纖網路給公家機關及學校使用, 在2000年完成, 比預期提早兩年。KII-P(Private)則以低價固定率提供給電信業者租賃, 倡導New Life With Internet計劃來支援網路遊戲中心(PC Bang)、線上期貨交易及線上教育, 並推動KII-R(research), 以Gigabit連接各大城市及其他各國, 包括日本、中國、歐洲、美國及新加坡。
第一波的韓國網民急速發展發生在1998年, 當時沒有人能解釋原因, 不過後來的KII確實發揮作用, 並且排除障礙使得健全競爭也是重點, 其他就留給市場與使用者來決定了。
雖然無法否認全國光纖網路的功勞, 但卻需注意在1997年第一階段完成時, 也是韓國經濟盪到谷底的時候, 空有高頻寬卻只有低需求, 使得通訊及專線服務的價格戰空前展開, 這個結果促使PC Bang(就是台灣網咖)成為一個新興事業。
Hanaro Communications,韓國政府資助的公司就在那時創設, 也因為上述原因反而先提供資料通訊服務, 後來才提供電話服務, 因為知道無法跟Korea Telcom競爭。當時也沒人知道能夠有多大的成長空間。
當時根據韓國官方資料, 1996年全國有731,000網路使用者, 1997年成長為1,634,000, 佔全國人口數的1.6%及3.6%, 而日本當時是4%及6%, 美國為11%及17%, 甚至跟其他東亞洲國家比較, 在1998年前韓國都還是最低的國家之一。因此當時Hanaro Communications把重心放在Data Comm根本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持。
(2)本土企業支持下的網路遊戲中心PC Bang
大多都相信PC Bang是讓韓國internet急速發展的動力, 在1980年間韓國相當流行MUD(Multi User Dungeons), 使用韓國在遊戲產業只屈居於美國及英國之後, 成為全球第三名。韓國的天堂遊戲LINEAGE, 至少有一千萬個玩家
圖十PC Bang in Korea
Source: Broadband in Korea, Rumi Iizuka, in Overseas Telecommunications Journal, Jan 2002,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Economics, Japan.
韓國在1997年只有100家PC Bang, 但後勢卻瘋狂發展, PC Bang已經不只是遊戲中心, 由於其高速連線便已經成為上班族處理公務、學生準備功課、家庭主婦買賣股票的地方。
(3)居住環境
大部分發展寬頻的國家都會面臨一個問題, 就是ADSL會被當地電信公司壟斷, 因為必須透過銅軸電話線來接上寬頻, 而當ADSL在1997年由Hanaro Comm導入韓國時卻幸運的有不同情況, 因為大部分韓國居住環境是一個個社區型態(Complex), 地方電信公司並不擁有進入社區的線路權, 因此Hanaro Comm藉由PowerCom(韓國的電力公司), 將專線、同軸線及光纖拉進社區, 而完全不受電信公司的主導。
除了DSL市場外, Thrunet也提供Cable Modem來搶食市場, 雖然Korea Telcom在DSL市場晚了一步, 由於具有廣大的客戶基礎, 於2000年搶回市場, 因此讓其間的競爭更形成生死之戰。
(4)使用者
如果把寬頻發展因素都放在服務提供者身上, 是一件危險的事, 為何使用者能夠在短期內接受這個科技? 必須研究心態、文化跟社會背景。韓國人不喜歡浪費時間, 說難聽一點是沒有耐心, 當PC Bang的T1(1.5M)既快速又因市場競爭下, 價格相當便宜情況下, 當然市場需求會相當高。
(譯注: 不知是否日本人的偏見? 不得而知….)
最初這些PC Bang的消費者都是年輕族群, 當時韓國正處於北韓的軍事威脅下, 許多年輕人利用PC Bang來訓練戰爭遊戲技能, 這也就是線上戰爭遊戲如此風行的原因。
(譯注: 台灣玩線上遊戲, 鐵定跟中國大陸威脅無關)
當時因為經濟衰退, 許多父母也都清楚必須以英文及網路訓練才能跟全球化競爭, 而學校也都廣泛使用internet來作功課, 父母要子女使用網路卻不放心放任他們去PC Bang, 只得家裡也開始使用寬頻。
(譯注: 跟台灣情況很像)
渴望言論自由也是一項因素, 在近15年來韓國政局變化很大, 在1987年第一次真正自由選舉出總統, 並由於電腦網路, 使得網民可以更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
另外一項因素也不可忽視, 就是固定價格而高速連線的服務, 包括免費或低價的網路電話, 再加上網路購物、拍賣、線上電視等等, 使得寬頻已經成為韓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跟日本及新加坡作比較, 作者認為(2)(3)(4)項的因素是影響韓國寬頻發展的重點。
作者歸納出, 政府只需將基礎建設弄好, 應該減少干預, 把其他留給市場機制。雖然沒有更仔細來分析, 但目前香港居第二位, 香港也是自由市場的形態, 雖然自1997歸還中國, 但其資通產業的強烈競爭仍然存在, 根據Pyramid Research 研究指出, 到2006年香港的寬頻使用數可能變成亞洲第一, 而日本可能短期尚無法脫離經濟的黑洞。但如果能夠學習韓國的經驗, 體認新的社會背景及全球化的挑戰, 可能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譯注: 僅提供參考, 並不代表譯者立場)
原文出處:
http://www.anr.org/web/html/output/2002/broadbandasia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