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志的部落格說: 最近看很多Blog在談《戰國策》… 不過剛剛看到教育部成語典有整理一下,什麼成語是出自於戰國策,其中包括:無可奈何、圖窮匕見、勢不兩立、前倨後恭、趾高氣揚、得寸進尺、畫蛇添足、前功盡棄、羽毛未豐。
有人在本網留言說: 什麼是戰國策也?維基百科說: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學者梁煥松說:後世一些儒者覺得〈戰國策〉少談仁義而渲染權術和陰謀…..很多今日掛在口邊的成語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都出自〈戰國策〉。戰國策所記載的是一個最紛亂的時代,一群最矛盾的人物,構成了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戰國世界。戰國策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少仁義、論權術、耍陰謀,是紛亂與矛盾的綜合體。
筆者才疏學淺,沒看過〈戰國策〉,沒有辦法像上面的大大們提出精闢的見解。
但是就算沒看過〈戰國策〉,相信許多人一聽到〈戰國策〉,一定會產生一個既定的概念,就如同聽到〈金瓶梅〉就有情色的想像,聽到〈水滸傳〉就有打家劫舍的畫面。
所以沒看過〈戰國策〉,當聽到〈戰國策〉,就會有所謂「關鍵字」緊緊的如影隨形。也就是大眾既有的概念。
這些既定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是現今企業經營應該思考的問題。
誰能夠主導這些既定的概念? 多久才會形成這些既定的概念? 答案是: 除了企業自己,沒人能夠主導既定的概念,既定的概念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
中國嘉靖和萬曆年間的著名清官海瑞說: 「百姓口小,有公議不能自致於上」。這個道理通用數千年,但是已經在網路世代被打破。
現在已經是「百姓口雖小,但卻可能成江河」。
企業雖然以「獲利」為最高準則,雖然「行銷」高於一切,但是都必須在顧及「企業形象」的前提下為之,誠懇的面對消費者才能逐漸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如果產品沒有應有的品質而亂吹自擂,將會把「企業形象」毀於一旦。如果既有客戶都會反目成仇,「企業形象」更會被百姓的小口日漸啃蝕。
筆者不知道你聽到〈戰國策〉,會想到什麼關鍵字,但是筆者馬上就想到的是,駭客入侵、資料外洩、及硬碟毀損,這個是再多的廣告行銷都無法扭轉的「企業形象」。
參考資料:
戰國策硬碟毀損事件
[2010年]ZDNet Taiwan – 戰國策出包儲存業者:凸顯備份重要性
自動引用通知: 戰國策的服務品質 令人搖頭 | 台灣搜尋行銷部落
看看一些技術人的討論
風評真的不太好
好像都不太願意到這家公司上班
難怪常出問題
http://phorum.study-area.org/index.php/topic,49367.0.html
自動引用通知: 戰國策今年第三度資料毀損 : 壞壞壞,連三壞 « 網路誌 :: 數位‧網路‧社群
自動引用通知: 戰國策虛擬主機受害者自救會 « 網路誌 :: 數位‧網路‧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