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memory Computing 是什麼?

說到computing (運算),最近經常被提到的就是real-time computing (即時運算),我們在”Real Time Web 與 Real Time Computing“提過,Real Time Computing指的是在某個時限內必須完成的計算(或任務)稱之,因此Real Time Computing跟我們現在說的Real Time Search/Real Time Web有些不同。這些東西跟In-memory computing有關係嗎? 我們來研究看看 …

由以上知道real-time computing跟real-time web或是real-time search是在講不同的概念。

而所謂In-memory computing指的是”In-memory computing stores data on memory chips rather than hard drives, removing any performance bottlenecks posed by traditional storage” ,也就是把資料放在記憶體來運算的方式,而不是把資料放在硬碟等所謂的外加儲存設備上。

聽不懂嗎? 也許你覺得怪怪的,一般的運算也是會把資料載入記憶體再行運算吧!?

是的,傳統的運算是將部份資料從硬碟中載入記憶體,記憶體的角色大多用來放置正在處理的資料或是暫存資料,但是In-memory computing就是所有的資料都在記憶體中。

所以In-memory computing也許可以翻譯成「記憶體內運算」,目的就在於提高效率。

In-memory computing指的是所有的資料運算都在記憶體中。

這篇文章”In-Memory Computing Will Be a Game-Changer — Eventually“,就說到「記憶體內運算」將會是轉換遊戲規則的角色,以後所有的資料都只需要memory而不需要 storage,但是在目前企業一樣可以使用傳統方式同時使用「記憶體內運算」。話說回來,如果科技沒有往In-memory computing方向走,也無傷這個技術的能力。

這篇”SAP Chief Scientist: In-Memory Computing is Like Groundhog Day All Over Again“也說到,記憶體的需求會越來越高,以便於處理In-memory computing的需求,就如電影「土撥鼠節」一樣,以前發生的事會再次發生 (以前試算表軟體讓記憶體需求增加)  … 如果你沒看過「土撥鼠節」電影,你可能會滿頭霧水,這個電影大概是說一位記者去採訪土撥鼠節活動,結果他發現怎麼每天發生的事情都重覆發生,而不管發生什麼事,隔天醒來又會在自己的床上 … 如果你還聽不懂的話,你可以去參考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oundhog_Day_(film)

其實扯遠了,In-memory computing跟「土撥鼠節」一點關係也沒有,你不懂「土撥鼠節」是什麼,也無礙於瞭解In-memory computing,上面的內容就當作廢話吧。

目前對於In-memory computing最活躍的有SAPHP,還有幾個資料庫廠商,相關訊息請參考:

http://www.sap.com/press.epx?pressid=14464

http://www.zdnet.com/blog/btl/sap-plots-in-memory-database-pilots-analytics-appliance-with-hp/34692

這是SAP HANA的說明影片 (他把它說是real real-time business 真正即時企業):

為什麼SAP這麼關心In-memory computing呢? 因為可以快速的運作在商業智慧上,尤其以往處理巨量的資料庫資料,其瓶頸都在儲存資料的速度上,如果使用「記憶體內運算」 則可以得到快速的結果,尤其現在超速的時代,可以更快獲得結果表示更可能獲得勝利。

以下是Sybase提到使用In-memory computing技術的In-memory Databse

Oracle TimesTen Database的說明,更清楚說明In-memory的概念 (不能不看)

再者,所有必須即時的資料處理都可以運用「記憶體內運算」,例如處理社交網路上的即時資訊,不過目前使用的分散式結構的資料庫可能與「記憶體內運算」 差距頗大,因此也許只能用在部分需要快速處理的資料上。不過,也許以後如Hadoop之類的也會加入In-memory computing也不一定。

在〈In-memory Computing 是什麼?〉中有 1 則留言

  1. Intel週一發表全新固態硬碟SSD
    510系列,採用6Gbps第三代SATA介面,讀寫速度是前一代SSD的二到三倍,能夠滿足電玩、多媒體、工作站等多種高效能應用的需求。

    Intel SSD
    510系列採用34nm製程NAND閘快閃記憶體,順序讀取速度500MB/s,寫入速度315MB/s,大幅更新了Intel
    SSD產品線的規格。新款SSD即日起上市,提供兩種不同的容量規格:120GB售價284美元,250GB售價584美元。

    在競爭激烈的固態硬碟的市場上,Intel的進度只能算差強人意。美國硬體製造商OCZ,上週發表了同樣使用第三代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產品Vertex
    3。OCZ利用了SandForce公司最新製造的
    SF-2200控制器,將SSD的效能提升到500MB/s寫入、550MB/s讀出,刷新了市面上SSD的速度規格。

    另一家美國記憶體製造商Corsair(海盜船科技),也宣布將在今天開幕的德國CeBIT資訊展上,展示與OCZ同樣規格的SSD產品Force
    GT。

    根據EETimes的報導,多家半導體廠商,看準今年這股SSD的熱潮,紛紛大舉增設NAND晶圓廠。這些業者包括了Micron(美光)、
    Samsung、 Toshiba、 Hynix(海力士)。EETimes引述分析師Jim
    Handy的評論,認為NAND閘記憶體的價格,今年底將會出現多達40%的跌幅。屆時固態硬碟將可望將版圖擴張到個人電腦,正式取代使用機械轉盤的一般傳統硬碟。

    http://news.pchome.com.tw/science/bnext/20110301/index-12989652600312455005.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