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行動信用卡付款 Mobile Credit Payment? 就是透過手機等行動設備來進行信用卡付費的作業,目前行動信用卡付款 Mobile Credit Payment有多種類型與應用,有些是為了行動商家的方便,有些是為了消費者的便利,我們來深入為您探討 …
我們曾經在這篇文章”Square Mobile Payment : 行動信用卡付款“說明過行動信用卡付款,這類的應用是為了行動商家的方便,也就是為了「收款」。付款人使用信用卡跟一般信用卡消費行為一樣,不同的只是簽單是在螢幕上。
這個Squareup的設備樣貌有些改變 (如下圖),並且Squareup的設備可以免費取得,但是以後需要付手續費用。
跟Squareup類似的行動付款方案還有
GoPayment、ROAMPay、SagePayments … 等等。這些都是提供「行動收款服務」。
ReadWriteWeb的文章”Sage Launches Mobile Payments for Small Businesses“也談過 Sage Payments。這個Sage Payments不收手續費用,而是收設定費及固定月費。因此如果轉帳量比較大的用戶,使用Sage比Squareup反而比較有利。
根據Yankee Group指出,全球行動交易金額將呈現跳躍式成長,預估將由2010年的1,620億美元升至2014年的9,840億美元 (參考資料)。
所以許多行動付款的解決方案不斷出籠,其中最近熱門的就是NFC (近距離無線通訊 Near-Field Communication),透過 NFC的手機就可以讓消費者把手機當信用卡來使用。
NFC跟Squareup之類不同,他就是「行動付款」,把手機當成付款工具,跟emome比較類似, 但是emome沒有NFC的功能,而是使用支援中文 STK(SIM Tool Kit )功能的手機,跟SIM卡綁在一起。
以下是 NFC 行動信用卡付款的情形 :
因此我們談到Mobile Credit Payment,就可以分成兩個領域: 一個是SquareUp之類,方便商家的「行動信用卡收款」,另外一個就是NFC之類的「行動信用卡付款」或是emome之類的「行動信用卡付款」。
不知道如果NFC變成主流的話,emome是否會變成末日黃花? 而台灣目前「行動信用卡收款」服務似乎還沒有看到萌芽,後續台灣的Mobile Credit Payment在「行動信用卡收款」與「行動信用卡付款」應該會慢慢成為經濟的主體。
歡迎大家提供更多訊息,如有錯誤也歡迎指正。
行動付款在市日本蔚為流行,有逾30萬個零售據點接受行動裝置作為付款工具,相較之下,全球其他地區對於行動付款接受度遠遠落後於日本,不過在手機業者的努力下,行動付款服務可望在歐洲市場起飛。
內建近距離無線通訊(NFC)技術晶片的行動裝置,接觸讀取器後即可完成付款交易。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手機製造商將NFC晶片內建於手機,例如在歐洲多數國家販售的Google Nexus S手機,以及諾基亞的C7觸控式手機。
諾基亞打算自今年起,讓所有採用Symbian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內建NFC晶片。此外,三星電子的Star NFC手機,曾於去年在西班牙被用來做大規模的行動付款測試。
內建NFC技術晶片的手機在歐洲普及,有助提升行動付款的接受度。英國最大行動通訊運營商Everything Everywhere,擬攜手巴克萊銀行所發行的巴克萊卡(BarclayCard),誓言讓手機付款服務在2011年第2季前進入商業化。
法國電信旗下的Orange計劃在2011年下半年前,在歐洲多數營運據點推行NFC服務,且法國政府也決定資助9個城市推行該項技術,包括巴黎、馬賽、土魯斯和尼斯等城市。
歐洲已有越來越多商店接受「零接觸付款」,包括Cafe Nero、餐廳Pret A manger、藥妝店Boots和英國的宜家家具等,上述業者未來將接受消費者用手機付款。
行動付款服務在日本推行成功,日本電信龍頭NTT Docomo功不可沒,該公司與手機製造商、零售商、售票點和公共運輸業者合作,推動行動付款技術。日本用了7年的時間,建立起30萬個零售據點接受手機付費的網絡。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2011/2/8
Business Week報導並未提及Google對NFC行動付款服務的完整規畫,不過Google已與三星合作推出具備NFC電子錢包能力的Nexus S,除了內建NFC晶片外,其所採用的薑餅(Gingerbread,Android 2.3)作業系統也已支援近場通訊功能。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本周引述消息來源報導,Google正在開發一利用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術的行動付款與廣告服務,消費者購物時只要以手機靠近感應裝置揮動一下就能付款,該服務預計於今年中發表。
NFC行動付款在美國市場已蓄勢待發,美國電信業者AT&T、Verizon及T-Mobile已於去年結盟,打算共同建置名為Isis的行動付款網路,以簡化行動付款服務,預計於今年中商業化。而全球最知名的網路金流業者PayPal也計畫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採用NFC技術的行動付款服務。
報導並未提及Google對NFC行動付款服務的完整規畫,不過,Google與三星合作推出的Nexus S已具備NFC電子錢包能力,Nexus S除了內建NFC晶片外,所採用的薑餅(Gingerbread,Android 2.3)作業系統也已支援近場通訊功能。
市場研究機構IE Market Research去年7月曾估計,全球行動交易用戶數將從2009年的3.51億成長到2014年的10.6億,交易規模將從374億美元成長至1.13兆美元,在這期間,透過簡訊交易的比例將從76.4%下滑至58.7%,而利用NFC技術進行交易的比例則會自14.9%成長到32.8%。
IE Market Research分析,NFC行動交易會大幅攀升的原因來自於今年西歐及北美市場將售出大量的NFC手機,也預測NFC交易初期應用將會圍繞在大眾運輸及票券交易服務上。(編譯/陳曉莉)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5328
自動引用通知: Google行動付款與個人隱私問題 « 網路行銷 « 台灣搜尋引擎優化與行銷研究院:SEO:SEM
香港時間5月26日上午消息,穀歌將於美國東部時間周四中午12點(本港時間周五淩晨0點)舉行新聞發布會,推出一款名為Google Wallet(谷歌錢包)的無線支付服務,並將於今年夏天正式投入使用。
谷歌已經與The Container Store等零售合作夥伴建立了合作關系,將借助特制的近場通訊(NFC)讀卡器配合Google Wallet移動支付服務完成付款流程。用戶只需將一款內嵌NFC芯片的移動設備在特殊終端前掃過,即可迅速完成付款。具體推出時間大約在今年9月1日左 右。
傳言甚久的Google NFC付款服務終於正式公開,取名Google Wallet,這是一項跟花旗萬事達卡、First Data、美國電信商Sprint首先合作的服務,這個App將利用NFC技術,將你的智慧型手機,變成可以簡單付款、存錢的裝置。目前,付款的部份將支援花旗的萬事達信用卡、Google PrePaid Card,以及合作夥伴的儲值卡(gift cards)。另外,Google Wallet也會結合前陣子公佈的Google Offers購物優惠服務,還有會員卡的資訊儲存。
但跟新穎的服務本身比起來,更吸引消費者的,恐怕是Google為了推廣這項服務,而贈與所有啟用Google PrePaid Card服務者10美元的「試刷」金。那啟用Google PrePaid Card有何限制?答案事只要有信用卡帳戶即可,不需要是花旗銀行的客戶,也不用是萬事達卡的使用者,只要啟用這個Google的虛擬信用卡服務,在下載Google Wallet這個App登入資料,就可以持「機」消費了。
為了推廣服務做到送錢給你花的程度,對於行動付款這塊領域,Google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只是光就目前檯面上來看,Visa與Apple和Square最近都有一些動作,其它現存的PayPal等非信用卡虛擬付費服務也不會閒著,而獨立的技術開發者當然不是沒有,儘管Google挾著其在網路領域的影響力和實體世界的有力盟友,絕對是優勝候補的大熱門,但未來真正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塑膠貨幣的普及化,導致紙鈔使用率頻頻下降,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去(2010)年美國財政部的印鈔量創下史上新低,顯示付款工具漸趨多樣化。除了傳統的信用卡外,結合NFC技術的信用卡因結帳快速,也深受許多人喜愛,日前萬事達卡並與Google合作,推出手機版的電子錢包服務,為付款工具的歷史寫下新頁。
所謂NFC技術係指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這項無線連接技術,可與非接觸式的智慧卡片相容,透過對等連接與辨識機制,可自動通訊與傳遞資料,並能整合信用卡、電子錢包、悠遊卡與手機,擴大服務範疇,更為貨幣的發展掀起革命性風潮。
舉例而言,萬事達卡於2005年便將結合NFC技術的PayPass感應式信用卡引進台灣,由於內建有晶片付款機制,持卡者只需在非接觸式的讀卡機前,輕觸或揮動卡片,即可經由感應方式完成交易,對於加油站、電影院、速食店等交易十分方便,目前可通用全球31萬家特約商店。
受到智慧型手機的風潮所及,萬事達卡即與Google、花旗銀行、FisrtData、Sprint合作,推出Google電子錢包(GoogleWallet)的服務,透過NFC晶片,提供手機感應付款等應用。換句話說,使用者只要一機在手,即可於特約商家付款結帳,就像捷運悠遊卡一樣,「嗶」一聲交易瞬間完成。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楊雅婷指出,智慧型手機發展的下一步,一定涉及付款功能,龐大的市場產值將難以估計。雖然這項計畫率先在美國展開,但其實台灣市場的大小與科技發展的成熟度,十分適合推展電子錢包這項服務,只是目前仍需要手機廠商、銀行或電信業者著手進行。
至於未搭載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據悉可能配合信用卡提供特製「貼紙」,使用者只要將貼紙黏附在手機背後,並搭配GoogleWalletApp,即具有與NFC相同的功能,可享受手機付費的服務,但相較於內建NFC功能的手機限制則較多。
事實上目前NFC手機約可分為3種,一種是將信用卡晶片以黏貼方式與SIM卡重疊,並置入手機SIM卡插槽;第二種是將NFC元件嵌在手機電路版,而信用卡資料寫在手機上;第三種則是NFC資料直接寫入SIM卡,但僅限NFC手機使用。至於未來發展的進程,仍需要相關業者的通力合作,以及建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定。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0/52/2wlxb.html